ETF獲利術
高息型ETF長期績效比市值型ETF低,為什麽還這麼多人愛?達人雨果揭關鍵:這點是最大主因
撰文者: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 更新時間:2022-09-30
瀏覽數:6,318
高股息ETF的總報酬較指數型ETF差,跟配息高低無關
指數型與高股息ETF的爭議不斷,有人認為指數型的整體績效比高股息好,股息只是把錢從左手換到右手,領到股息少了價差,總價值是一樣的,沒有填息一樣沒有賺到,如果股價會填息上漲,就算不配息股價也還是會上漲,所以,若能長期投資的話,持有指數型的ETF是比較好的選擇。
以上的論點我是認同的,而事實上,指數型ETF長期累積績效確實也是比高股息ETF好,這一點應該沒有爭議,但原因跟配息高不高沒有關係。
我來舉一個誇張的例子:一檔股票每股為100元,配息50元,配完息後股價變50元,假設能以配息後的價格立即買進股票,則差別為,一個是100元 x 1股,另一個是50元 x 2股,忽視稅金與買進的交易稅,總價值都是100元。因為公司業績還有成長機會,市場投資人繼續買進,股價漲了一倍,這時變成每股200元 x 1股,另一個是100元 x 2股(填息了),總價值變成200元。
以上是舉例有配息跟沒配息的差別,如果市場理想化,公司價值可以理想的反應在股價上,股價同樣成長1倍,有配息跟沒配息的差別在於,一個是有1股200元的股票,另一個是有2股100元的股票。
雖然總價值一樣,但股數不一樣,如果是奉行4%法則,用賣股換現拿生活費的人,只有1股的人必須要賣掉唯一的股票拿到200元,有2股的人可以賣掉1股拿到100元,另外1股還可留在股票市場裡。
靠賣股換現總有賣完的一天
老實說,這也是我一直還不解的事情,對於退休後的生活費需要一直靠賣股換現的人,是否總有一天會有賣完的時候?即使總價值增加,在股數沒增加的情形下,代表股價是上漲的,但漲得再高,來到每股股價100萬元好了,賣掉還是沒了,是要怎麼滾?
或許這適用於可以「股息自動再買入」與「高股價公司可能會1股分成3股」的美股,但台股如果配息不足生活費,就需要額外賣股變現,總有一天會有賣完的時候,不是嗎?可理解為何台灣人喜歡買高股息,想只靠配息過生活,而很少會想去賣股變現。
舉例來說,投資元大台灣50(0050)領殖利率3%的股息,不足以支付需要5%股息殖利率的費用,所以需要自己賣2%的股票換現,每1年都需要賣2%,長期下來會有賣完的時候。譬如總值2,000萬買元大高股息(0056),預期可以拿到100萬元股利,但2,000萬元買0050只能拿到60萬元股利,就會需要賣掉幾張0050去換40萬元現金。
除非一個情況,0050的股價成長夠快,譬如已漲到市值4,000萬了,而1年的3%股息有120萬元(暫先忽略通貨膨脹影響),已經高於原本需要的5%股息殖利率需要的金額了(100萬元),這樣就還會剩餘20萬元買0050,增加持股數。
結論》差別在於持股的成長動能
我曾提過,企業的成長獲利,可以反映在股價上與股息上,通常當企業還有擴張的企圖心,或是需要持續投入資金維持競爭力時,股息配發率一般都會比較低,因為企業需要保留較多的盈餘再投資。
而對於已經發展到一個瓶頸,或是市場已相當飽和與穩定的企業而言,保留盈餘並不會為公司帶來更好的績效,還需要多繳5%的未分配盈餘稅,所以將盈餘發還給股東也是一個很好的運用方式,讓股東自行決定這筆獲利盈餘要如何運用。
所以買高股息ETF的人,本來就是買進了一籃子「發展到一個瓶頸,或市場已相當飽和與穩定」的公司,企業獲利已大幅用現金股息回饋給股東,自然不會有很好的股價成長動能,這與公司配息比例高低並無因果關係,即使公司不配發股息,公司也還是不會成長,只是帳上會有一堆不知如何運用的現金而已(企業需要有效率的運用資產,包含現金)。
其實整體績效好壞,跟配息高不高並沒有關係,而是持股的成長動能,這才是高股息ETF長期整體績效表現會比較弱的原因,但短期間內不一定會比較差。
本文經授權轉載關於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
延伸閱讀
▶配息從何而來?高息型、市值型這2種ETF哪裡不同?投資老手:這件事比配息更重要
▶今年來金融股獲利大縮水,還能存股嗎?從3大面向剖析找答案
▶買基金,該選配息型好還是累積型?配息和配權是什麽?一文看懂基金背後的配息機制與邏輯
▶存股領息該留意什麽?擔心存股變「存骨」,這4重點務必先掌握
▶大變局年,6大投資重點一次看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