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南台灣水情警戒,農業首當其衝,休耕、改種雜糧成常態,農民如何力抗乾旱?
撰文者:食力 更新時間:2023-04-27
瀏覽數:3,202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高雄內門、杉林區山區森林野火乾燒6天,受乾旱缺水之苦的南部地區,供應嘉義、台南的曾文水庫有效蓄水量已剩1成,而供應台南及高雄的南化水庫僅剩2成左右,歷經2021年的百年大旱之後,至今仍然苦於無水之苦。在強制配合節水的農業用水政策下,如何顧及農民權益、糧食安全及強化農業韌性,都是各層級政府單位及農民難以輕忽的關鍵問題。
盼了好幾個月,大南部終於等到春雨降下。水利署原本預計趁著3月第一波雨啟動人工增雨,卻因南下鋒面水氣不足,增雨效果並不佳,南部最大蓄水量的曾文水庫,截至2023年4月18日只剩10.6%可用水位,並只微幅增加0.02%水量。
不同於北台灣的雨勢情況,大南部水庫水位仍在嚴重下限標準,僅剩1成至2成左右可用。2023年3月1日開始,嘉義地區水庫水情已亮起減壓供水的黃燈,台南市及高雄市則較為吃緊,已亮起橘燈,就盼4月的春雷奏下,為南方大地解渴。
降雨量逐年減少,西南地區枯水期年年加劇
根據農委會在2021年「農業乾旱因應措施」報告所引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資料指出,百年內的年度整體降雨狀況雖無明顯變化,但是乾濕季節差異愈趨明顯,台灣西南地區在乾季的冬天及春天雨量則是愈來愈少。
依據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統計,西南地區包含雲林、嘉義、台南及高雄等地區每年1至3月的春季雨量不僅每年都不穩定、且愈來愈少,呈現明顯的枯水期,反映南部缺水旱象愈來愈嚴重。
農業節水規畫不當恐損及農民權益、收成風險及誤搶地下水資源
農委會農糧署截至2023年4月18日統計,南投、嘉義、雲林及高雄山坡地區所栽種的茶葉、咖啡、竹筍及果樹作物等受乾旱造成農作損失估計已超過5億元。然而數據卻未計入嘉義及台南地區因停灌休耕的水稻及減量供水的雜糧作物。
原本2023年將供應9億公噸的農業用水,往年控制用水量約在6億多公噸,減少一期作後節約只使用3億7,000萬公噸,並提供休耕補貼費用,雜作供水則原本計畫在3月1到3月16日,分次供灌7,000萬公噸,卻僅供應1,680萬公噸水量,減少76%原水量,節約雖然有成效,卻已影響雜糧收成,違悖原本欲提升農糧自給率而鼓勵轉作雜糧、同時減少水稻種植的的目標。
1.台南連續3年水稻種不了、雜糧收成也歉收
台灣南部在2021年度過百年大旱,為了配合節約用水,台南市一期稻作已受強制停灌,再加上2022年行政院農委會推行「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實施大區輪作措施、改作雜糧作物,近7成農民主動申請休耕而未種植一期水稻。
而本應在2023年恢復種植水稻,台南又被列入與嘉義共同面臨停灌休耕,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簡任技正莊岳峰表示,嘉南地區約有89%的農地本該種稻而沒種,估計截至4月,將有1萬7,000公頃耕作面積受到影響。
不只灌區稻作無水可用,連雜糧作物也受影響。台南市歸仁區青農謝丙寅種植玉米筍、芝麻、花生等雜糧,不只灌溉水受限,部份區域甚至沒水可用,只能部份使用地下水、有些則是面臨休耕,今年收成確定減半。
2.休耕補貼到地主 租地農民權益損失最大
嘉南地區在2023年因一期水稻被迫休耕,地主可獲得共計9萬6,000元的資金補貼,若是承租田地耕種水稻的佃農不僅已繳交租金,無地可種也無收益,且必須維持休耕的田區,翻耕土壤、照顧管理。租地農民謹守能隨時恢復耕作的規範,卻損失了工作權及個人收益。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