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有富爸媽真好?前人也是苦過來的!讓自己像黏土、海綿,成就截然不同的人生
撰文者:畢德歐夫 更新時間:2023-09-04
瀏覽數:7,481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一句話:「要試著脫離舒適圈。」
也因為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常讓一些人嗆聲:「舒適圈有什麼不好?我舒服,要苦你去苦。」又或者說:「我現在的生活每天上班10小時,加上通勤就12小時,哪來的舒適?別鬧了吧!都是一些贏家講廢話。」
我年輕時,對這種文字也是不屑一顧,總帶著一些敵意去看待,以前閱讀各種商業財經的雜誌,雖然對股票操作沒起到什麼幫助,但在閱讀速度與理解力上確實有很大的幫忙。
當了爸之後,生活環境也好轉很多,也在台北這個都會圈落地生根,重新回想起這句話時,我認為還少了一句話,所以大家容易誤解,那就是:「要試著脫離舒適圈,才有可能重新洗牌。」
這個「舒適」並不是指真的很舒適的意思,而是可以讓我們「習慣這個處境,明明抱怨卻又賴在這兒。」這很可能是人性的慣性導致,為什麼我們通常會說年輕人可塑性比老人高?原因在於,年輕人比較容易因為轉換環境而讓自己像塊黏土一樣而重新塑型,甚至成為截然不同的人。
有點像是一塊黏土在原本的環境中,被捏來捏去成了四不像;後來換到另一個環境,被捏成了皮卡丘模型,甚至到後來可以被捏成更精巧的造型。
回頭一看,發現也不過幾年時間,怎麼以前自己會是四不像的樣子,此時才不禁會心一笑——是的,這就是改變。80%的人往往不善於改變,如果現在的生活很棒,讓人感到開心、充實,的確不太需要改變,因為已經非常好了,順順地走下去就好。
因此,我們談的是「總是抱怨生活、抱怨著職場環境、一切都看不順眼、這個世界與我為敵」的這類人格特質,既然人生已經這麼不順,更應該要重新洗牌。
生活不順利,不妨試著鼓起勇氣轉換跑道
其實,我們也常聽到人家說:「乾脆重新投胎。」這當然是句玩笑話,難不成還真的要去死嗎?重新投胎,萬一到其他更落後、更貧困的國家怎麼辦?所以這條路明顯不可行。
不過,我們至少可以藉由轉換職場的方式,重新換牌,尤其是本來收入較低的工作,機會成本其實更小。例如,月收入3萬元跟月收入7萬元,很明顯,前者換到別的工作也沒什麼損害,最差可能也不過就是這樣,只是一開始可能會有點不熟悉,心裡有一點點惶恐,如此而已,但這些反應會慢慢改變我們的視野與思維,之後就有可能變得更好(反正也不可能更差了)。
後者,也就是月收入7萬元的人,轉換跑道的代價就比較大,因此也會煩惱比較多。例如,換到較低薪卻有比較多機會的工作,要不要換?家人能不能諒解?小孩子的學費跟安親班的費用足夠嗎?如果月收入7萬元,卻還是對現狀不滿意、不快樂、憤恨社會的話,這個局就真的比較難解一些,主要是因為轉換跑道比較棘手,顧慮也比較多。
過去也常收到這類來信,尤其以醫師、科技業中高階主管居多,這時就要花比較多時間釐清問題所在,然後一個個解決。看過一些網路上相當受歡迎的文章,內容描述大多是「沒救了,不可能改變階級」、「翻轉人生要看爸媽,不是自己」等,這些文章往往都會得到很大的迴響,卻無濟於事。
所謂的「翻身」,並不是指你突然變有錢,可以隨意買台北市豪宅的意思。如果父母那一代沒有很好的生活,工作要做不做,甚至酗酒、賭博、家暴等,那麼這個家庭的孩子可能得靠自己很努力,甚至要拿獎學金才能考上大學,沒錢念碩士就算了,畢業後若僥倖通過高普考,當了公務員,也許每個月薪水4萬多元,加上各種津貼、加班費、年終獎金等,1年收入不超過70萬元。
這樣算不算階級的翻轉?我認為算,當然算!因為生活有比上一代更好,而且是很明顯地更好,那也就足夠了,剩下的部分,就看下半生的努力,或者是下一代的努力。
每個財富都是累積而來,只想乘涼不努力終究會落空
許多家庭財富的傳承都是這樣而來,大家都冀望有富爸媽或富爺奶,問題在於:「第1代總是窮的,沒錯吧!」
我20多歲時曾跟一個老闆朋友聊天,我說:「如果不是你父親送你出國念書,你覺得自己會有今天的成就嗎?也許很多人都是優秀的,只不過爸媽沒錢送出國,對吧?」
因為我們還算熟稔,他也直言不諱地告訴我:「你說我爸有錢做生意,所以才能讓我出國念書,我同意,這的確有幫助,但做生意,可不是憑學歷就能無往不利,我也有同學把家裡賠慘的案例;再者,我爸有錢,那我阿公阿嬤呢?也是慢慢賺錢30幾年,才有辦法開始做生意,難道我阿公一出生就是有錢人嗎?真的是笨蛋,年輕人怎麼這麼不會想,這麼笨!一定有窮的第1代,有什麼好討論?」
朋友還補充了一句:「每個人都不想種樹,只想要乘涼,哪有這種事!啊,不對,你們還要有空調,最好冷氣開強一點,大金空調,哈哈。」
我當下真的感覺很糗,但還是把這些話默默記起來,沒有再反駁,後來幾個星期都想著那句話,並領悟了一些事。
其實這不是什麼艱難大道理,但我內心那一關過不去,總覺得:為什麼別人有,我沒有?努力10幾年、20年之後,結果我死掉了,不就沒享受到?爽到我兒子要幹嘛?
直到後來,我當上了父親,更能體會這一段話。大多數人不想當「辛苦的第1代」,可是有了孩子後,會開始覺得這件事有意義,因為可以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不用煩惱要不要為了省錢而去吃不健康的食物,而且也有更多時間可以陪孩子聊天、閱讀希臘神話故事等。
人,總會長大,20幾歲的不甘願,到了40幾歲時,會化為各種不同的養分,滋養著下一代成長,甚至讓自己的下半輩子有不同的風景。年輕就要像塊黏土,盡可能地多方嘗試,也要像塊海棉,吸收各種有用的資訊,最終就會慢慢改善生活,這應該也算是一種階級提升。
「別人談論的長期,也許是1年、2年,而我們看的是3代。」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包租公一定本來就有錢?他分享經驗:路邊攤10年存1桶金,靠投資才苦盡甘來
▶存下的每一塊錢都是未來!理財致富重點是時間而非學歷,2關鍵讓你成功起步
▶如何擺脫窮忙人生?掌握「1不2要」小撇步,你也能慢慢變有錢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