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健康

《風土餐桌小旅行》書摘

美濃的在地米食風華

撰文者:洪震宇 瀏覽數:33,604

媳婦阿招是第2代接班人,每天早上5點開始做碗仔粄, 6點開店,不到10點就賣光了, 如果不早點來,就吃不到阿招的在地老味道。她中午回家再繼續包粽子,下午工作完,才有時間看看電視節目。她說工作不辛苦,如果不一直努力工作,客人就會吃不到這種美濃味道。
 
來美濃當然更不能錯過粄條。美濃人稱粄條叫「面帕粄」,將在來米磨成漿,鋪平蒸熟,攤開的模樣像毛巾,就稱為面帕,再切成細長條狀,就成為粄條。美濃粄條都集中在中山路、中正路附近及美興街這一帶,被稱為粄條街。接近中午,觀光人潮才會湧入美濃。
 
粄條也是美濃人早餐的選擇之一,得早上來吃,才能從容感受在地氣氛。早期每家粄條幾乎都是店家自製,現在生意忙碌,不少都交給工廠製作,我喜歡到遠離粄條街、在福安國小附近的阿城粄條,這家小店是現存少數仍維持自己製作粄條的店家,每天4、5點就得起床做粄條,7點開門。早起的客人就能吃到最新鮮的客家滋味,還可以看到店員將面帕切成一條條粄條,再下鍋煮的過程。
 
以前中午來吃阿城,豬腳還得先預訂,否則常常撲空,一早來吃,就不用擔心。此時已有三三兩兩的人埋頭大嚼粄條、大口喝湯,再配上一碟粉腸小菜。阿城的料理很簡單,鮮甜的大骨湯頭,配上油蔥酥、韭菜,放上肉片,湯粄條、乾粄條都好吃。另外,炒粄條的味道又不同,不會太鹹太油,如果再加一點烏醋,酸酸的味道也會帶出另種粄條香氣。
 
各式各樣琳琅滿目的粄,讓美濃這個稻米之鄉,呈現多樣的米食風華。《美濃鎮誌》記載,美濃客家獨特的傳統米製食品多達16種,包括:面帕粄、紅粄、米篩粄(米苔目)、碗仔粄(碗粿)、芋粄(芋粿)、圓粄仔(湯圓)、白頭公粄(鼠麴草粄)、蘿蔔粄(菜頭粿)、甜粄(年糕)、粽子(鹹粽、粄粽、鹼粽)、麻糬等等。這種米食文化,也是凝聚族群文化的象徵。每逢年節,客家人必會「打粄」祭祖敬神,蒸熟後,口感黏稠柔軟,放冷也能保存不壞,且容易攜帶,是客家人歷經戰亂與遷徙的生活智慧。過去地方團練捍衛家園時,還可當成軍隊戰備乾糧,出征時,要打甜粄,當軍糧,又能敬神,祈求子弟平安歸來。(本文摘自第6篇)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