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如何觀察主管會不會挺你?善用5問題,釐清自己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

撰文者:公關人生相談室 更新時間:2024-05-27 瀏覽數:1,363

關鍵字:

職場 社會 團隊 組織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最近看到一句話:「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 fight for you in rooms you aren't in.」(讓自己身旁圍繞著,那些會在你不在場時,為你奮戰的人。)

這句話,不但是一句關於如何篩選身邊人的提醒,更是判斷和自己互動的對方,是不是也像你看重對方一樣看重你。


在過去的職場經驗中,我也碰過一些主管,雖然對工作品質跟內容很有要求,但卻不會讓人感到壓迫或恐懼。

原因在於,你知道這些要求,是主管基於對你能力的認識,甚至是看到你可以挑戰的機會,進而分派給你的專案;而主管也不會只是單純發派工作的人,也會是給予你指引、甚至導入更多資源的關鍵人物。

職場如戰場,釐清主管態度才能工作得心應手

記得曾經共事的某位主管H,雖然個性內斂,平日行事風格也很低調,但碰到需要團隊簡報、甚至去爭取資源時,H肯定是當仁不讓的那位。因為H知道,團隊的能力跟成果,需要夠大的舞台跟曝光,才能真正被看見;也因為被看見,之後團隊才有可能爭取到更多資源和預算,挑戰更大規模的專案,創造可以持續的正向循環。

但如何判斷與你共事的主管,是不是「你不在場時,也會為你奮戰的人」呢?或許可以透過以下幾個問題,問問自己,也檢視一下你在主管心中的位置:

問題1》分派給你的任務,是否都有清楚的專案目標跟預期成果?

身為下屬,幫主管分憂解勞理所當然,但畢竟工作有時間性跟重要性的排序,主管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判斷在有限的時間跟資源下,如何分配團隊人力跟任務,以期發揮團隊的最大能力。

假設碰到那種連專案目標、甚至上層主管意向都沒弄清楚的主管,只是把工作當成需要被解決的待辦事項處理,解決一件是一件的話,身為執行者的下屬,可能也不明所以,更遑論要跟主管討論工作成果是否符合期待了。

問題2》有功勞時,主管是自己拿還是歸功於團隊?

想要在龐大的組織跟職場政治中存活下來,甚至當上主管,基本的工作能力、甚至人和這件事,應該都不會太差;但我們也曾看過某些案例,當彼得原理(編按:彼德原理指的是,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制度中,人會因某種特質或技能而被擢升到無法勝任的高階職位,最終變成組織的障礙和負資產)太快發酵或是自我過度膨脹時,會讓原本的潛力主管人才成為組織前進的障礙。

在成功的專案中,你的主管是歸功於自己領導有方,迫不及待對外展示自己的績效,還是會把團隊放在心上,將該給的功勞歸給在專案中有貢獻的人?

在主管與其上層主管互動的場合中,你的主管是會在自己的主管面前,給予你正面評價的贊助人?還是擔心若太肯定你,恐會功高震主,恨不得自己是那個場合的唯一焦點?

問題3》碰到困難問題時,主管是一起想辦法,還是要你想辦法?

職場上,難免會碰到一些非純靠技術專業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牽涉到複雜的資源分配跟權力關係的問題。

在碰到這些非用時間硬幹就能解決的問題時,需要公司內外部折衝協調、甚至需要去爭取資源的場合,你的主管是推你上場只在旁邊觀賽,還是跟著你一起思考跟鋪排策略?

主管可以是優秀球員很好的教練,但也不僅僅只是教練,還必須是球團領隊和總經理,負責團隊的有效營運和成敗興衰。如果碰到困難問題,你的主管只會把你推出去當墊背,而不是一起想辦法突圍,或許你也很難期待在自己不在場時,主管能為你說上什麼好話?

問題4》主管會為你爭取更大的舞台,同時會幫你考慮風險嗎?

某些組織架構因為比較嚴密,如果有新專案要啟動,往往需要召集不同部門的成員,組成臨時小組或專案小組去執行。這樣的專案因為前景不明,有時也可能是上層主管的靈光一閃,導致被挑選去參加專案小組的人,難免會埋怨,覺得自己被選上是要做額外工作的懲罰,而非來自上層的肯定。

在這樣的情境裡,擁有比你更高視野、也有更多話語權的主管,在將部門資源和人員投入某個專案時,是否先設想過最好跟最壞的狀況是什麼?而推薦下屬參與新專案,是為下屬爭取更大的舞台,還是純粹交差了事?

投入專案的前期、中期、後期,主管是否可以成為你的顧問,一起評估團隊在專案中的表現與投入效益,甚至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以便在專案需要轉型時,適時投入更多資源或止損?

如果你的主管是知其所以,也願意跟下屬分享決策關鍵考量的人,你能被給予的,或許就是更大的舞台;而你也可以相信,自己是代表團隊在做這些事情,即便碰到難題,也有團隊可以當靠山。

問題5》碰到困難時,主管是會願意為你挺身而出的人嗎?

隨著組織更迭愈來愈頻繁,沒有一個人可以保證,自己能在現在的工作上退休終老。有的只是打帶跑、邊走邊看,甚至是隨時做好被組織調整的準備。

然而,碰到困難的時刻,無論是組織規模變動或是大規模的組織調整,你的主管是願意為下屬的工作、甚至是生活安排設想,給予充足的資訊和資源,有利下屬做出合適決定,還是只顧自己跳上救生艇,望著還在載浮載沉的下屬說再見?

即便不是這樣重大的場合,在日常的跨部門會議中,只要觀察一下,在團隊提案遭到其他部門挑戰時,你的主管是會據理說明、嘗試在僵局中找出路,還是跟著其他部門主管罵自己的團隊成員,或許就能窺見一二。

在職場漫漫數十年,我們都可能面對不同的主管和合作對象,或許也可以思考一下,自己與合作的人,會不會是彼此不在場時最好的代言人?

本文獲「公關人生相談室」授權轉載,原文:在你背後的主管,會是你不在場時最好的代言人嗎?

延伸閱讀
認定自己失敗,注定難有成就?關鍵是態度!6招幫你面對恐懼、內化成功因子
想要提振團隊士氣,該怎麼做?百大頂級企業CEO御用顧問:領導者有時需刻意演出
社會新鮮人第1份工作該選新創嗎?過來人:擁有這些「新創特質」會更快樂

張塔莎,人生關鍵字有國際關係、翻譯、科技、公關等,喜好文學、閱讀和吸收各種新知,也關心科技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希望科技能成就更多的善,而非成為主宰與監控世界的老大哥。

平日在FB粉絲頁「公關人生相談室」筆耕,分享公關、科技、職涯等主題的觀察,希望能透過自己走過的路,為後進的同好點起一盞引路的光。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