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常識

同病同酬造成醫療體系出現3大問題

DRG上路 未看病先被貼標價

撰文者:林 竹 更新時間:2014-08-01 瀏覽數:35,471

問題2》醫學中心、急診室病床一位難求

當有患者需要住院開刀,或是急重症患者因病情嚴重恐有併發症, 一入院就要進行複雜治療或手術, 可能成為DRG制度中「讓醫院賠錢的病人」時,一些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恐怕就會以「沒有設備、醫生不在、病房不足」為由,要求病人轉院到醫學中心治療,而自己就只接受可在門診進行手術治療的病人,「這就是醫療人球,但病人毫無知覺!」張志華說。


然而醫學中心病房有限,從其他醫院轉院而來的病人又大幅增加下,便造成了醫學中心急診室被塞爆、空病床久等不到的現象。雖然,健保署統計2013年全國醫學中心急診滯留48小時比率為3.18%,較2012年的3.33%下降0.15個百分點,但長期在醫療現場的李紹榕觀察發現,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的急診待床人數,在這半年內就從每天10人暴增為近100 人,問題相當嚴重。

關於人球問題,李純馥表示,目前健保署已以人頭歸戶,會嚴審轉院病患過去14天的DRG編碼,若發現醫院沒治療好病人就要求轉院,會不予給付,或發現醫院因能力不足而要求病人轉院,給付也會打折;另外也設置專線,以供民眾申訴。對於醫學中心病房一位難求的現象,李純馥認為,不見得全因DRG制度而起,可能是民眾較信賴醫學中心,才會紛紛前去求診。

問題3》醫療只為成本考量,五大科鬧醫師荒

DRG制度因有規範住院天數與給付金額,因此可能會發生病人還沒全好,就要出院,或是要求重病患者先出院再入院的「分段式治療」,影響了病人的治療效果和品質。另外,醫院為求獲利,可能會建議民眾多用健保不給付的自費藥品與耗材。

對於這樣的影響,李紹榕與張志華斷言,醫院在DRG制度下,一切醫療只以成本、獲利為考量和評估重點,將不願再去投資賠錢機率大的心臟外科、婦科及骨科等「五大科」,而只會去投資容易賺錢的如皮膚科、眼科等的「五官科」以及健檢中心,使得五大科的人才與技術流失,更將造成醫療制度崩壞。

對此李純馥表示,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但健保署相當重視醫生的意見,會再積極與醫院、醫生、付費代表進行協商,以期讓大家更了解、接受DRG制度的重點及對健保的好處。

應行3配套措施,挽救DRG困境

DRG實施的用意在於節省健保給付,張志華認為,醫療不是愈廉價愈好,節省之餘仍要思考醫療現場的需求與品質。但在DRG制度不可能廢除重來的情況下,他表示,健保署可透過3個配套措施,改善DRG制度可能造成的問題:

1. 保大不保小:健保給付只針對治療費用龐大的急重症給予保障,像感冒等輕微病症不納入健保給付,減少健保支出。

2. 減少民眾浪費醫療資源:民眾習慣拿了一堆藥卻未使用,健保署應加強勸導民眾不要浪費健保資源與藥物。

3. 平均分配就醫範圍:台灣應仿效美國,要求病人依其居住範圍的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就診,若真罹患重症才轉到醫學中心,以減輕醫學中心的壓力。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