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沒說的事

培養10餘位新秀,讓更多人看見台灣設計

蕭亞軒:每月看財報 只有「燒錢」兩字

撰文者:林 竹 更新時間:2014-09-30 瀏覽數:36,313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承諾‧實現
不靠名氣走捷徑
積極培育本土設計師

很多藝人談創業做品牌,多是出錢當金主,或是用自己的名聲協助行銷,對品牌的定位與文化卻一問三不知,也不插手任何的經營、研發與管理。然而蕭亞軒的創業之路卻不是如此,從目標客群的定位、管理團隊的挑選、實體店址的裝潢,一切都全力投入,不假手於他人,問她行程滿檔,為何還要如此親力親為,她說:「媽媽在打造自己的事業時,也是這樣做的。」


蕭亞軒的媽媽,工作上從不怠惰,緊盯公司的每一個環節,「有時我工作回到家,聽見她還在用電話跟表現最好的Sales(銷售員)討論,接下來要怎麼做才會更好,然後又見她打給這個月表現最差的Sales,詢問、檢討對方為何表現失常,嚴謹認真的態度,我看她都快把對方『釘』到牆壁上了!」回憶當時,蕭亞軒笑著說。

母親為事業全心投入、親力親為的態度,無形中影響了蕭亞軒的創業行為。在籌備的2年時間內,她為自有品牌建構了清楚的定位──「以18歲∼35歲的女性為目標客群,講求快速流行、人人都能負擔得起的輕時尚」,此外,她更積極招募、培養台灣年輕的設計師人才,希望能設計出符合這個定位的商品。

「曾有人笑我,幹嘛不選擇跟國外知名品牌合作,用自己的名氣過關就好,為什麼這麼勇敢,花大錢培養設計師?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傻勁,因為媽媽是一步步靠自己的努力打造她的事業,我也想跟她一樣,透過扎實經營、不走捷徑的方式,幫自己與台灣的服裝設計業,找到專屬的圖案、花色與版型。」

蕭亞軒說,日本有UNIQLO、瑞典有H&M、西班牙有ZARA,那麼台灣呢?放眼望去台灣的街上,流行服飾盡是充斥著韓國貨、日本貨,追求的都是別人的風格,台灣的時尚與設計人才在哪裡?

她決定先從培養台灣本土的年輕設計師做起。旗下有10幾位設計鞋子、包包與服飾的年輕設計師,有的人甚至還未滿30歲,卻充滿著幹勁以及無限創意,以每月10幾件商品更新的節奏,快速替換著店面架上的衣服、包包與鞋子。

設計要搶快,商品的品質亦要兼顧,只是一出社會即踏入歌壇,缺乏經營事業經驗的蕭亞軒,在人才管理上,卻顯得使不上力。她說,做設計的人創意無限,難免缺乏時間概念,公司剛成立時,常發生「更新時間到了,設計師卻因為缺乏idea(創意)而交不出東西來」,或是「交了設計稿,實際製作後卻發現難執行,或與原先訂定產品風格調性不合」,結果只能推翻重新再來,或是白花成本,自行吸收虧損。

挫折‧面對
別人的建議與批評
就是最好的叮嚀與回饋

「一個月光店租、人事費用、布料、進銷存貨就是不小的成本,開銷幾百萬、幾百萬這樣花下去,每個月看財務報表,我內心只浮現『燒錢』2個字。」雖然心疼自己辛苦演出的酬勞與代言費,都耗費在創業的成本上,但蕭亞軒認為這是值得的,因為她知道,自家品牌的產品在市場的能見度很不足,競爭力也遜於其他品牌,但唯一的長處是,她有自己的設計團隊,只要有一天設計團隊在質與量都成熟,吸引到更多的目標客群,品牌就更有競爭力,站得更穩。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