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本質思維》第一原理
撰文者:李 立
更新時間:2018-03-28
瀏覽數:16,779
不要停止,基於這些特徵,對比舊產品的設計方式,你可以繼續追問下去:
Q4:在真實世界中,群ID是一個自然的東西嗎?它的存在是必需的嗎?
A4:不是。因為隨機性大於固定性,群ID是一個固定的、提前預設的東西。
Q5:人們不會有一個「群」的概念,但事實上一直身處群體之中,是嗎?
A5:是的。
其實追問到這裡,產品的設計型態已經呼之欲出了。不過,我們可以發現在當時並非沒有符合以上要求的產品——2011年6月,Google推出了社交網路產品Google+。
Google+以「圈子」(Circles,即Google+的「群」)為中心,建構了自己的產品體系。它主打的「圈子」群型態和上述眾多產品是有區別的。它不認為「群」是一個輔助的溝通手段,而認為「人們天生就應該屬於某個群」、「群是人們固有的屬性標籤」,只不過「在不同的群裡,他們的標籤不同而已」。咦?這個思路是不是和我們的設計目標比較接近了?
沒錯!Google+確實在嘗試一種更加貼近真實社交關係的產品。不過遺憾的是,它的提問到這裡就停止了,並沒有繼續深入下去。所以,基於這樣的理解,「圈子」設計在最初添加好友的時候,就要求用戶直接把好友拉進某一個「圈子」。
如果繼續再多問一個問題,也許Google+就不會做這樣的功能設計了。這個問題如下:
Q6:當人們想要向一個「群」發起交流(也就是說點什麼)的時候,是先產生說話的動機,還是先聯繫群體裡的所有人?
A6:先產生說話的動機。
所以,Google+那種「先把人拉到定義好的群裡」,再等著「什麼時候有機會用戶會去群裡講話」的產品模式,事實上是很不合理的。
至此,我們的追問真正告一段落。
通過運用「第一原理」的追問,微信群完成了「更貼近用戶自然使用方式」的群功能設計。它不是一個1.0的群設計型態,而是真正的2.0群設計型態(詳見圖1)。
那麼,所謂的1.0和2.0有何區別呢?
1.0設計認為「群功能」是中心:所以當你使用1.0的群時,要跑到「群功能」入口位置去創建,拉人的時候必須提供「群功能」的ID,人們也要通過搜索「群功能」的ID才能進群。用戶一直在圍著「群功能」打轉。
而2.0設計真正認為「用戶」才是中心,至於群功能,讓它無形地存在就好。所以沒有什麼創建的說法,你拉人直接開始聊天就是了;搜索的時候也是一樣,你只需要直接搜索某個人就行。常用的、人多的群,人聚好了再取名字以方便查找。
最後,必須強調一個值得警惕的關鍵點:並不是所有「定式」都能被優化。如果做設計全都另起爐灶從頭來一遍,卻不考慮成本問題,那無疑就走進了第一原理的誤區。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