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本質思維》第一原理

撰文者:李 立 更新時間:2018-03-28 瀏覽數:16,779

微信群的設計
我們可以試著用一個案例分析,來看看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是如何運用第一原理的。

不妨來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穿越回2011年,要作為微信(WeChat)的產品經理去設計「群」功能,你將如何思考、如何設計?


首先,我們來到問題的源頭,看看對微信來說,用戶為什麼需要「群」?

在著手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看看在微信之前的類似產品都是怎麼做的。當時,類似具有群功能的產品有:騰訊的QQ、阿里的旺旺等即時通訊產品,新浪微博、Facebook等社交網路產品,以及誕生不久的Google+。

這裡需要澄清,當我們談到「第一原理」的運用時,有一種認知認為必須拋棄類比思維,也就是不去看同類產品是怎樣做的,而直奔自己的設計目標。但是在真實的設計過程中並非如此;相反的,對於前人所運用方案的充分理解是「第一原理」運用的基礎,「拒絕被同類產品的設計影響」和「根本不懂同類產品的設計」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我們開始運用連環追問法釐清過往設計者的思路:

Q1:他們當時依循了怎樣的設計規則?
A1:總結主要的設計規則如下:

1.由某個用戶進入「群功能」的入口發起創建,生成一個全新的群ID。
2.他把這個ID告訴相關的好友,群lD層層傳播,有需要的人可以通過「群功能」入口搜索到這個群lD,加入群。
3.發起人(群主)審核(當時對於是否需要審核機制,不同產品有不同定義,但這點不是最重要的)通過後,申請人進群。

Q2:他們當時為什麼要這樣設計群?
A2:因為「群」作為一個「聯繫中心」存在,更像是某種特殊會議或組織,這種組織一般是為了實現特定功能、提供特定服務而存在的。

Q3:這種設計基於當時的何種前提條件?
A3:前提條件是「用戶之間的關係虛擬大於現實」,意即線上好友與線下好友的重疊度不高。

Q4:現在所有前提條件都還保持不變,並沒有發生變化嗎?
A4:發生變化了。由於微信的註冊方式以手機為主,並且加好友策略非常謹慎(雙向確認),在這樣的用戶關係鏈裡,現實大於虛擬,意即線上好友與線下好友的重疊度很高。

Q5: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有引入新的問題嗎?
A5:有,用戶需要更加貼近真實環境的群社交形式。

通過以上連環追問,我們就弄清了微信群設計的目標:讓用戶在網路世界中實現和真實世界一樣自然、高效的群體交流。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作為微信產品經理,依然可以運用第一原理去整理真實世界裡人們的社交群聚關係。這時候,通過觀察和梳理,你或許能夠找到群功能設計的關鍵:

Q1:真實世界裡,群體有哪些特徵?
A1:群體存在場景中,人們隨著場景的轉換接觸不同的群體;上午工作時,會因為要討論問題而聚到一起;中午吃飯時,附近的幾個同事聚到一起商量去哪裡吃;下班後,幾個好友分別聯繫著一起去踢球,或逛街、看電影。

Q2:他們的人員是固定的嗎?
A2:群體具有隨機性:在所有場景中,群體參與者並不固定。討論A項目工作的是一群人,討論B項目可能又是另一群;相約活動的好友也不一樣,可能今天和這群人踢球,明天又是另一群,吃飯或看電影的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群人。

Q3:人們認知群體的過程如何?
A3:對群體的認知存在於個體:人們是通過「有甲、乙、丙這些人在這個群裡」的認知來識別不同群體的。所以當你想要發起一次聚會,總會先去聯繫群體中的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