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爛理財
節儉才是用錢之道?想培養孩子正確金錢觀,先檢視自己是否帶有原生家庭的盲點
撰文者:吳娟瑜 更新時間:2021-03-25
瀏覽數:6,839
陳爸爸是務實的公務員,他承襲鄉下父母節儉樸實的生活習慣,對錢是錙銖必較,他常說:「小時候家裡米缸常是空的,我們經常挨餓,現在的小孩太好命了,買一堆垃圾食物,還要吃不吃的。」
陳媽媽生在開明且出手闊綽的商人家庭,父母常說:「錢再賺就有,日子不要過得太艱苦。」夫妻倆出身迥異,金錢觀也大不相同,因此每天就為了錢的問題發生齟齬,陳媽媽從事業務工作,手頭寬裕,便乾脆承擔2個孩子的零用錢,讓老公閉嘴。
但是,陳爸爸仍看不慣孩子過度花費,有一回說了兩句,大學1年級的女兒竟然回嘴說:「老爸,你何必這麼省?等你死了,錢不是都要給我們, 何不現在就分一點出來?」
女兒似是而非的理論讓陳爸爸氣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陳媽媽趕緊打圓場說:「錢夠用就好,妳們兩個不要貪圖爸媽的錢,這是我們辛苦賺來的, 從今天起,妳們都給我省一點。」
看到老婆站到自己這一邊,陳爸爸終於鬆了一口氣。
隨著孩子長大,陳氏夫婦希望找到共識,給孩子更正確的金錢教育。在我們討論的過程中,陳爸爸找到了潛意識恐懼的源頭。
憨厚老實的陳爸爸說:「小時候,我們住在山上偏鄉,沒有電燈,寫功課只能點小煤油燈,一筆一劃慢慢寫。這時,阿母也會坐在我身邊,彎著身子一針一線地幫人縫補衣服,賺一點外快。」
陳媽媽從未聽說老公吃過的苦頭,只會怨怪他一毛不拔、刻苦成性,沒想過這一切都源自他童年以來的恐懼。
陳媽媽說:「我婆婆生前真的很節儉,多年來收到的紅包都一疊一疊藏在衣櫥裡,沒拿去銀行存,也沒拿出一毛錢來用。我整理她的遺物時,看到成堆的紅包,都難過得哭了,老人家真是太省了 !」
「這些故事很感人而且發人省思,有講給孩子們聽嗎?」我好奇地問。
生性木訥寡言的陳爸爸搖搖頭。陳媽媽則有感而發地說:「是應該跟孩子們分享,他們是需要學習感恩、學習理財。」
陳爸爸從小有著「我們家很窮」的影子信念,造成他縮衣節食的生活習慣,並希望孩子們也能受他影響而省吃儉用,但因為時代改變,價值觀不同,孩子們的想法不一樣。如今,陳爸爸願意接受老婆的建議——引導孩子適度花用,學習開源節流。
同時,陳爸爸不能再灌注兒女「我們家很窮」的想法,那樣只會引發排斥和對立,畢竟家世、經歷不同,生命經驗也會不同,彼此尊重才是平衡之道。
以我自己的家庭來說,2個兒子經歷過爸爸創業艱辛時期,平日不致於奢侈浪費,但因為曾目睹爸爸在草創階段到處周轉、跑銀行3點半的窘迫,多少產生了「我們家很窮」這種潛意識的恐懼。
當時,我還不懂賺錢之道,只會用愁眉不展和痛哭流涕面對困境,而讓2個兒子受到影響。長大成人後,他們絲毫沒有自行創業的念頭,只想在一般企業裡做一個安分守己的上班族。
在家境改善許多後,「怕錢不夠用」的恐懼仍留存在兒子們心中,他們不做高額消費,都能知所節制。
至於我,在經歷過「錢賺進來就進到債權人口袋」的無奈和困頓後,也花了不少時間才學會一點一滴消除花錢的罪惡感。如今雨過天晴,我已能享受「適度花用、適時存錢」的安全感,這一路走來真是五味雜陳、冷暖自知啊!
建議各位爸媽在教導子女財務管理時,要先看清自己是否帶有原生家庭的盲點,才能拿捏好教育孩子用錢之道的分寸。
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因童年困苦而怕缺錢怕花錢
童年時期父母慳吝苦剋,言談中、面容上常流露缺錢的煩惱,是這一代父母普遍的回憶,潛意識底層也深深烙印著「擔心缺錢」的想法。
缺錢的恐懼往往是夫妻爭吵的主因,如果又覺察不足、成長有限,就會衍生成對子女的嘮叨、批評或規範。
想掙脫錢的枷鎖,首先要改變對錢的感覺,消除「錢很難賺」、「我是窮人」等信念。
要讓孩子學習「賺錢有道」,從善用零用錢,到儲蓄、理財、投資等,引導他們和錢做好朋友、和錢和平相處。
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
作者:吳娟瑜
出版社:出色文化
出版日期:2020/11/03
作者簡介_吳娟瑜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
◎國際演說家,演說場次超過6,000場
◎兩性溝通、親子教養專家,喜為人師、樂於分享
◎風趣幽默又深具專業素養,備受電視、廣播、報紙等各媒體歡迎
◎暢銷書作家,著有《記憶改寫,回到原本美好的自己》、《用女人的方式贏一生》、《爸媽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孩子就要這麼教》等
興趣:看電影、閱讀、寫作、跳街舞、練肌耐力等
座右銘:做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目標:把好的影響分享給更多的人
寫作目標:陪伴年輕世代父母進行自我探索,並快速選擇正確教養模式,避免毒害孩子而不自知
Email:lernbook@ms45.hinet.net
Facebook粉絲團:吳娟瑜老師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