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健康

蕭希辰:波爾多葡萄酒歷史一二事

撰文者:蕭希辰 瀏覽數:13,197


在逐漸脫離90年代末期那場亞洲經融風暴後,亞洲新興市場開始逐步崛起;消費者對於生活品味的追求也因而日益見長.其中,法國頂級葡萄酒更成為了一種身分地位的象徵;波爾多左右岸的列級酒莊,尤其是那幾座一級酒堡的價格更是逐年遞增.2000年前後,一瓶1982年的Chateau Lafite-Rothschild(拉菲酒堡)頂多要價$300美金.到了2005年,售價約漲到$1,000美金;而現下台灣市面上要買到一瓶貨真價實,保存良好的1982年拉菲酒堡大概需花台幣二十萬上下.或許這例子稍顯極端,但在2011四月那趟波爾多新酒品飲(En Primeur)旅程中,確實親眼看見了無數間酒莊正在大興土木,翻修興建。


波爾多右岸頂級名莊-Petrus;酒莊後院於2011年正在修建)

※未成年請勿飲酒


雖說過去十多年來,亞洲市場興起在某些程度上造就了這些莊主們滿到流油的荷包;卻也招來了世界各國評論家對於”預購/期酒制度”太過於商業化,無情地抨擊(其論點是:銷售隔年才剛進橡木桶沒多久,一兩年後才能裝瓶的葡萄酒實在是過於商業).但我們常常只著眼於前,卻嚴重忽略事情的文化與歷史背景.

綜觀波爾多葡萄酒近代這兩百年來,大概也就這麼兩個”黃金時代”.十八世紀,隨著法國大革命結束後,波爾多蛻變成當時法國最先進的城市並擁有最大的商港.因著歐洲(尤其是英國)對於波爾多葡萄需求極大,其銷量、產量與品質在時下達到了一次未有的高峰.另外,二十世紀因著美國市場興起,亞洲市場在二十一世紀後接棒;這跨世紀的時代潮流,何嘗不是再次創造了波爾多葡萄酒第二段”黃金時期”.我們很幸運地,活在這當下。


波爾多市區一景,建築遺留著巴洛克式風格)

※未成年請勿飲酒

但光鮮亮麗的背後,總會藏著鮮為人知的黑暗.反觀波爾多葡萄酒產業,兩百年來的黑暗期或許已遠遠超越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光鮮.十九世紀後期,蚜蟲病撲襲了全歐洲葡萄園;波爾多葡萄樹在這場浩劫中幾乎被啃食殆盡,葡萄酒生產釀製更是無從而論.二十世紀初期,因相關法令鬆散而造成市面上充斥著混充著名為波爾多,卻非波爾多產的葡萄酒.在”波爾多葡萄酒”商標配破壞同時,接連而來,兩場以歐洲為主戰場的世界大戰讓市場雪上加霜.很多酒莊的酒窖甚至淪為避難所.1920年代經濟大蕭條、1920-30年代美國禁酒令、1960-1970年代屈指可數的優質年分、1970年代石油危機,都一二再再而三的衝擊著當時已相對”全球化”的波爾多葡萄酒.


於波爾多酒商之一的”Louis Vialard”品酒室內挑酒)

※未成年請勿飲酒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波爾多”合作社/酒商(Negociant)”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腳色.大約可追朔至17世紀,當荷蘭商人與波爾多酒莊開始有商業往來時,就開始有了”Negociant”這行業.十八世紀開始,酒商與酒莊之間的遊戲規則是:酒莊只負責種植與釀製,酒商向酒莊購買整桶的葡萄酒並負責後續的包裝、行銷及銷售.這商業合作模式大致沿用至今(現今酒莊會負責裝瓶);數百年來,酒商在釀酒初步時就”確保收購”,穩定的經濟支柱不知讓多少酒莊得以度過重重難關.若沒有這百年來的商業默契,波爾多好酒與榮景或許已不復存在!?

※未成年請勿飲酒

2013年東南亞最佳侍酒師大賽-台灣代表
Court of Master Sommelier (國際侍酒大師證照) Certified Sommelier
台灣侍酒師協會(TSA)理事
International Wine Challenge葡萄酒競賽評審
台北市大安區社大開平校區 講師
前波爾多酒銀行(BWB)/美樽廊品牌經理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商業金融碩士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生化碩士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