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跟TED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書摘

去蕪存菁,才能讓人記得你說過什麼

撰文者:卡曼.蓋洛 瀏覽數:5,170


                               

「我備感挑戰,也很興奮,興奮的是自己有機會可以回饋了,而挑戰之處在於,我做過最短的研習會,通常是50個小時。」──東尼.羅賓,2006年TED演說


滑鐵盧大學經濟學教授賴瑞.史密斯上一堂課是3個小時,然而2011年11月,他在TED×大會的演說僅15分鐘。他沒想到這段短短的談話,竟有將近150萬次的點閱率。史密斯告訴我:「要把演說內容濃縮成18分鐘,對我而言真的是一大挑戰。學生邀請我做這麼短的演說,八成是認為這會要了我的命!」

我問史密斯:「您認為將演說時間限制在18分鐘內,為什麼效果會特別好?」

「思考不是件輕鬆事,18分鐘足夠讓你做出有力的論據,並吸引大家的注意。」

思考確實不容易,這就是為什麼傳遞觀念的過程必須嚴守18分鐘的限制。任何一場TED演說絕對不能超過18分鐘,這是所有TED講者都得遵循的基本規則,就算你是賴瑞.史密斯、比爾.蓋茲或東尼.羅賓都不能例外,每個人一律只有18分鐘。


嚴守18分鐘準則

18分鐘是演說的理想長度,如果你非得超過這個限制,那麼至少每10分鐘要給觀眾一些喘息的時間,說故事、放影片、現場示範等等。

為什麼有效:研究人員發現「認知的積壓」,即大腦累積過多未消化的資訊,會妨礙想法的傳遞。TED大會策展人安德森對這一點解釋得最為精闢:「18分鐘已經足夠讓聽眾進入狀況,卻又不至於開始分神。這個長度在網路上也有相當好的傳播效果,它差不多是喝杯咖啡,稍事休息的時間。你看了一場很棒的演說,然後把影片連接轉貼給2、3個人,這支影片很容易立刻在網路上爆紅。這很像推特對用戶的字數限制,習於一口氣講45分鐘的人,被迫將時間縮短至18分鐘,讓他們不得不仔細想想如何去蕪存菁,要告訴聽眾的關鍵訊息究竟是什麼?這項限制有闡明主題的效果,也帶來規範。」

聆聽是很累人的

過去30年來,德州基督教大學的保羅.金恩博士是傳播學領域深具影響力的學者。我跟金恩談過他對「聆聽引發的情境焦慮」的研究。多數人以為只有上台演說的人才會感到焦慮的,但金恩博士發現,其實聽眾也會產生焦慮感。

「我們觀察參與這項研究的大學生,請他們聽一些提供資訊的演說,並且告知他們結束之後必須接受隨堂測驗。隨著演說時間過去,他們的焦慮程度愈來愈高,直到他們做完測驗才鬆了口氣,焦慮程度明顯下降。」根據金恩的說法,這種資訊的累積,導致「認知的積壓」,就像負重不斷增加,心智的裝載量愈來愈沉重,「當你必須記住的東西不斷累積,心理壓力會愈來愈大,很快的你會乾脆放棄。」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