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術

封面故事搶先讀◆做好做滿4件事 不上班月領5萬

撰文者:編輯部 更新時間:2018-03-01 瀏覽數:58,562

受到年金改革的影響,有9成的受訪者將退休規畫列入理財計畫的第一順位。退休規畫很重要,想要不上班就能有固定現金流來維繫生活開支,更是大多數上班族的夢想,但不論是已經開始行動的人,或是還在做計畫的人,執行的方向正確嗎?我們先來看以下的個案,看看他是怎麼做的。

《Smart智富》月刊記者初次見到呂芳源時,從他厚實的手臂肌肉與精壯的身材,很難想像他居然是1961年出生、已經是個年近60歲的熟齡族。他在30歲時,就打算做個「不結婚的男人」,但是,因為他怕自己老時又病又窮,所以從那時起,他除了養成天天運動的好習慣之外,更靠著做好4件事,來建構自己的退休金庫,每年穩定給自己逾90萬元的被動收入。


第1件事》努力工作讓收入增加,每月最少存下薪資10%~15%
呂芳源不論做什麼工作、薪水有多少,拿到薪水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存錢。每個月他都「先存再花」,固定存下10%~15%至另外一個帳戶,絕不花用,其他才是生活費。而當收入漸增時,例如有額外的業績獎金進帳時,他的儲蓄率甚至可以拉高到30%以上。

第2件事》年輕時找滾錢效率高的工具來投資,中年後轉以現金流爲主
存下來的錢,呂芳源絕不亂花,都是拿來投資基金跟股票。呂芳源說,年輕時為了追求資產快速成長,投資的股票與基金都是以波段操作為主,45歲之後,為了降低投資風險,他改變投資方式,轉以長期持有、打造退休後的現金流為主,總計股票配息與債券基金配息,目前每年創造約30萬元的現金流。另外,他還投資銀行銷售的外幣計價海外債券,每年為他帶來約20多萬元的債息收入。

第3件事》先建構保障型保險,快退休時再將資金轉入年金險
呂芳源善用不同險種的功能,來為年輕的自己抵禦未知的風險,也替年老的自己打造穩定的現金流。年輕時,他以壽險、醫療險與癌症險為主,保費支出控制在年收入的10%以內。隨著年紀漸長,他逐步檢視自己過去買的保障,先是加保實支實付型醫療險,補強醫療雜費的不足,也投保風險性較低的利變年金險,目前每年領取約40萬元的現金流。

第4件事》不買超過自己負擔的房子,避免房貸卡住投資資金
呂芳源32歲時,約1993年左右,當時台北市的房價飛漲,他買進一間位於新北市與台北市交界的公寓。其實以他當時的所得,買得起更貴的房子,但是,為了避免在房子上卡住太多的現金,他寧願先買總價較低的房子。而且當時房貸利率高達9.8%,每月要繳近1萬5,000元的房貸,使他努力工作,增加獎金收入,強迫自己在10年內還清。

做好這4件事,讓呂芳源在50歲,就為自己打造每年超過90萬元的被動收入。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黃正勳試算,若在25歲進入職場時,即每月從薪資中撥9,000元做退休規畫,在年報酬率6%的條件下,退休時,加上政府年金或企業年金1萬元,有機會達到月收入5萬元的終身俸。

但是,這4件事現在要怎麼做才好?要如何規畫、善用工具,才能像呂芳源一樣,一開始就走對路,順利累積資產呢?請看《Smart智富》月刊235期〈封面故事〉的報導。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