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健康
疫情升溫,叫飲食外送就安全嗎?留意這4大訂餐守則,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撰文者:食力 更新時間:2021-05-21
瀏覽數:30,930
國內疫情持續升溫,接連出現不明感染源的社區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2021年5月11日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2級、5月19日再升到3級,為了保護他人與自身的安全,盡量減少外出、避免群聚是必要原則。
前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更提醒,在此社區傳播期間,餐廳加強消毒、以隔板區隔用餐空間,恐怕都已無法減少傳染風險,因此最好能改為外帶外送、禁止內用,否則也應該在原來的梅花座可容納人數上再減少一半。
既然外食風險較高,但是如果是租屋族不方便開伙、廚藝不精不擅長自煮,又或者是偶而想變化點口味,當你叫外送把食物送到家,又要怎麼自保呢?
「空氣傳播」是新冠病毒傳染主要途徑,避免在通風不良場所接觸
美國疾病管制署(CDC) 在2021年5月13日公布最新的防疫指引正式宣布:「空氣傳播是新冠病毒傳染的主要途徑」,詹長權表示,這是根據氣膠學(aerosol)原理所提出預防空氣傳播的防疫建議。
因此依據這個指引的精神,詹長權說明,要特別注意建築物和房間的通風、人際互動的距離,特別是在通風狀況很差的環境之中,因為新冠病毒可以在空氣中飄浮比較久的時間,導致人際間的接觸不一定彼此要在一起很久,或是兩兩之間的空間距離要很接近時才會發生人傳人的風險。
因此,在外送餐點時,詹長權表示,因為經空氣傳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染途徑,最重要的是為保護來回穿梭在各處的外送員,外送員最好要戴N95口罩,呼籲外送平台要每日協助外送員進行快篩,有疫苗時要儘快接種。
疫情下的4大訂餐自保守則
守則1》訂餐時優先選用無現金支付、無接觸送餐
目前主要的外送平台app介面都有提供「無接觸外送」選項,消費者可多以線上刷卡方式訂餐並落實無接觸外送,避免近距離接觸到外送員,若必須使用現金交易,也可以放置於定點後,保持一定距離、再請外送員拿取與找零。
此外,取餐時務必全程正確配戴口罩,取餐地點盡可能選擇室外通風處交易,若是住在社區或大樓,也可請外送員放置在警衛室,不要進到較為密閉的社區空間,以保障雙方安全。
守則2》取餐後,先用酒精消毒餐盒外包裝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CDC等單位曾做過研究,結果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在塑膠表面存活得最久、高達72小時,不鏽鋼表面則可存活48小時。
英國飲食協會(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簡稱BDA)也表示,雖然目前無證據顯示新冠病毒不會藉由食物傳染,不過也無法確定該病毒是否會透過「接觸食物或食品包裝」感染到新冠肺炎。
因此為了避免外包裝受到病毒污染,在取餐後,可以先用酒精消毒外包裝後再取出餐點,並把餐盒再用酒精擦拭過。
守則3》食用前,若有加熱設備最好重新加熱餐點
消毒過外包裝後,如果住宅有加熱設備,就盡量將餐點重新加熱過,因為病毒絕大部分不耐熱,在送餐的過程中有可能溫度會下降,需要將食物保持在安全溫度,「高於60°C」為宜。在疫情期間也應盡量避免生食。
守則4》自備餐具食用,不用餐廳提供的免洗餐具
記得必須仔細洗手再用餐,最好使用自己的餐具,避免使用餐廳提供的未包裝一次性餐具,若必須使用一次性餐具,也最好重新清洗之後再使用。
面對新型變種病毒,要用新的疫情心態來面對
「這是新的疫情,已經跟2020年大不相同!」詹長權表示,現在全球疫情的發展重點在印度、巴西、智利,新型變種病毒有3大特色:傳染力更高、影響年齡層下調、青壯年重症比例升高。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有愈來愈多孩童確診的原因。
但面對疫情的變化,詹長權也呼籲「不要太焦慮、但要警覺,不要太情緒化、也不要煽動。」掌握住減少接觸與移動的防疫原則,務必配戴口罩保護自己和他人,保持住宅環境通風、也要避免出入人多和通風不良的場所、與非同住者保持6英尺(約182公分)的距離,經常用肥皂洗手,齊心共同對抗疫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食事求實的知識頻道。
食品安全事件頻仍,民眾已失去對食品的信心,易被錯誤訊息操弄;當信心崩解、食安支持系統支離破碎,我們相信「食的根本」不應該被拋棄,而是應該將食的正確知識有系統傳遞,重建人與食品的信任關係。
延伸閱讀
▶雙北防疫升第三級、賣場現搶購潮! 政府:外送不會禁、國內糧食供應充足不須搶購
▶飲食防疫基本功!想儲糧或居家隔離時,這些你都做到了嗎?
▶疫情爆發影響全球健康營養市場!消費者更關注心理健康、31%每天攝取維他命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