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情報站

從中國經驗看全球經濟重啟走向

撰文者:布朗(Evan Brown) 更新時間:2020-06-01 瀏覽數:15,230

目前在世界各地,不論是投資人或非投資人,都高度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後的各國經濟會在何時及如何「重啟」。同樣重要的是,經濟何時能真正地再度活躍?也就是說,消費者何時及如何才能安心,繼而恢復正常消費行為?企業何時能創造夠安全的工作環境,讓員工重返工作場所,並回復危機前的生產水準?

眾所周知,距離有效且能大規模供應的疫苗問世,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人們普遍認為,一旦輕忽社交距離政策,很有可能導致第2波感染,甚至可能再次引發封城。因此除了觀察消費者和企業在經濟衰退後所持的謹慎態度外,也需密切關注在病毒仍可能持續傳播下,民眾的行為變化。


在試圖研究後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可能出現的行為變化時,我們認為把中國當成歐洲和美國的領先指標是最有用的。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經歷嚴重疫情發作,但在2個月後順利「重啟」經濟的國家。

當然,各國之間存在著許多重大差異:疫情的嚴重程度各不相同,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包括檢測和接觸者追蹤)存在顯著差異,市場對宏觀政策的反應各異,以及政治和文化上的差異等等,因此無法完全類比。

但我們也認為,儘管地區不同、文化不同,但人類行為的基本模式是類似的,因此經濟重啟後中國的消費者與商業等行為,仍可為西方國家的發展走向提供重要線索。

民眾可支配所得減少
使得民間消費增速趨緩

從中國的經驗來看,在確定疫情得到控制後,決定重新開放經濟時的確面臨挑戰,因此經濟活動熱度在開始時呈現平緩走勢,但隨著政府和公眾對衛生與防疫能力信心提高後,經濟活動的熱度開始提升。這從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後,特別是2月下旬和3月初,包括煤炭消費、房地產銷售和城市交通壅塞等日常活動指標都明顯加速就可看出(詳見圖1、2)。只是經濟重啟後的這2個月活動水準,還是較往年有所放緩。

儘管中國境內大部分地區已經陸續復工,但是民間消費卻還未全面復甦,非核心消費支出較去年減少20%,主要是因為今年第1季民眾可支配所得較去年同期減少3.9%。這反映出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也反映出民眾此時選擇盡量避免群聚的心理,導致消費增長的速度減緩。

這波疫情發生後,產業趨勢也產生變化,民眾的消費習慣從實體消費快速轉到線上消費。根據中國數據顯示,3月份實體消費支出較去年同期減少13%,但線上消費支出卻比去年同期上升1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