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小工具

兒童理財講師王友民自創桌遊,塑造真實經驗

用「賣家思維」引領孩子學理財

撰文者:陳彥丞 更新時間:2017-06-01 瀏覽數:19,782

暑假即將到來,家長們除了帶小孩到各地遊玩,也有愈來愈多的夏令營與學習課程,讓小孩在假期時間,能夠吸收更多元的知識。而近年來,不管銀行或是保險公司,都不約而同辦起「理財營」,希望藉由活動與課程,幫助孩子從小就培養理財觀。

從事金融業超過25年、精通期貨及選擇權等投資工具的王友民,除了開授各種投資課程之外,更有超過8年的兒童理財講師經驗。對於兒童理財的關心,是來自他成為父親之後,經由陪伴兒子的過程,逐漸摸索出引導小孩建立理財觀念的方式。


王友民表示,這幾年,父母們對於「兒童理財」的關心程度的確有提高,不過許多家長對於兒童理財課程的期待,往往是希望小孩能從課堂上學會如何省錢、管錢。但他認為,兒童理財的正確觀念,應該是給予孩子訂定目標的機會,並讓他們理解如何靠著增加自身價值,更有效地實現目標,並帶給未來的自己收入。

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王友民強調鼓勵孩子擁有遠大夢想的「賣家思維」,是最能協助訂定目標的方式,也是他一直以來的核心觀念。但是要讓小孩學習到這樣的思維,除了透過課堂或是閱讀之餘,還可把想要傳達的觀念,融入到遊戲當中。王友民也自行研發數套桌上遊戲,就是為了讓小孩提起更多的興趣,並認識到理財可以帶來的效益。

與其教條式授課
不如從遊戲中自然理解
王友民觀察到大多數台灣的父母,面對小孩擁有遠大或是誇張的夢想時,通常都抱持質疑或負面態度,而他提倡的賣家思維,則相反,採支持、甚至鼓勵小孩,可以懷抱更大的夢想。舉例來說,1個喜歡打棒球的小孩,除了可以往職業棒球選手努力之外,他還會鼓勵孩子再上一層樓,把目標設定為棒球隊的老闆。

「我們可以幫小孩心念一轉,就會變成很大的目標。」王友民說,「而這些目標就能成為動力,不要讓他們太快放棄學習。」他解釋,不同於以往認為讀好書就有好工作(詳見圖1),賣家思維是先和小孩一起訂立目標,就能夠從未來反推,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需要什麼樣的能力。

假設想要當棒球隊老闆,除了熟悉棒球之餘,還要學會公司的經營與管理,包括成本掌控、獲利模式等。在目標明確的情況,加上這是小孩自己的興趣,自然而然會主動學習理財相關的知識,並能對未來每個階段詳細規畫。

不過,與其單向跟小孩講解把興趣或目標放大、未來能夠帶來更大的效益,不如讓小孩透過遊戲過程, 模擬這些經驗,反而可以更有效地傳達賣家思維。

藉由實際參與
了解小孩的風險屬性
像每個人在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接觸過的大富翁,其實就可視為最基本的理財遊戲。王友民表示,自己也很喜歡玩大富翁,不過若要將遊戲更進一步轉化為教材,他選擇把生活中的真實經驗帶入遊戲中,除了發揮理財教育的意義之餘,更能有效幫助小孩掌握賣家思維,並擁有下列2個好處:

好處1》體驗實際經手金錢感與了解成本概念:遊戲的過程中,小孩可以實際體會到經手金錢的感覺。

王友民舉例,他設計的一款桌上遊戲「誰當老闆誰收錢」中,每位參與者都有機會可以成為醫師、律師、公司老闆等職位,而其他玩家就要支付看診費、諮詢費給他。

當這筆費用拿在手中時,小孩就會有收到錢的實際感受,便能理解到擁有專業知識,等於處在「賣家」的角色時,就能透過專業為自己帶來收入。

同樣地,若小孩擔任1間公司的老闆,每經過一定時間,就要支付「管銷費用」,這也是讓小孩理解,擔任賣家時,仍需負擔這些成本。

好處2》了解孩子的「風險屬性」:每位投資人在申購基金之前,都會填寫「風險屬性評估表」,藉此了解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是保守、穩健還是積極。王友民指出,在遊戲的過程當中,同樣可以觀察每位小孩不同的行為,判斷出不同的「風險屬性」。

「像是害怕虧損的心態,在國小三、四年級的小孩身上就可以看出來了。」王友民說,遊戲可以反映出每位小孩面對理財決策時的特質,有些人會非常謹慎,有些人則選擇一次把資金投入。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