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獲利術
主動式ETF異軍突起
撰文者:曾淑雲
更新時間:2024-06-01
瀏覽數:5,497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基於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Fed)在今年降息的時間點往後推遲,在第1季表現強勁的金融市場也在4月份拉回整理,而值得留意的是,4月份ETF市場的淨流入資金創下近8個月以來的新低,這顯示ETF的買氣似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不過,在此同時,主動式ETF的淨買超金額則是超越了被動式ETF,反映出這個近幾年異軍突起的新興商品正受到愈來愈多投資人的關注。
根據晨星(Morningstar)數據統計,4月份共有380億美元資金流入美國ETF,為自2023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準,主要原因應該與股、債市在4月份較為低迷的表現有關。另外,可能也有報稅季的季節性因素。
儘管整體ETF市場在4月份出現降溫跡象,但卻有進一步證據顯示主動式ETF正受到愈來愈多投資人關注,此類型產品在4月份總共有225億美元資金流入,明顯高於被動式ETF的153億美元(詳見表1)。
事實上,有很長一段時間,ETF幾乎是與被動式投資畫上等號,但自2019年以來,主動式ETF在整體ETF市場所占的比重已經由2%大幅攀升至8.5%,呈現超過4倍的成長,這5年中,已有3,75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主動式ETF(詳見圖1),同期間傳統主動式共同基金則流失高達1兆8,000億美元資金。
4大因素扮演推手
主動式ETF高速成長
而近幾年來,主動式ETF之所以會出現高速成長,有幾項因素在背後扮演了重要的推手,包括:1.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2019年通過一項ETF法規,幫助主動式基金管理公司能夠更容易推出ETF產品,並且運用ETF擁有的稅負效益;2.愈來愈多投資人及其財務顧問,開始傾向持有低成本的ETF,而非傳統共同基金;3.基金經理人已經逐漸能夠接受ETF高透明度的特性;4.傳統的共同基金管理機構,開始將旗下既有的主動式基金轉換成ETF。
雖然,主動式ETF熱潮的興起與傳統主動式共同基金的失勢在同一個時期發生,但並非所有類別的主動式ETF都能夠受惠於這股趨勢,因為ETF高透明度的特性是兩面刃,對某些策略或類別的基金來說或許有益,但對其他的基金反而造成了傷害,這也使得只有少數基金經理公司比較適合發行主動式ETF產品。在大約320家曾經發行過主動式ETF的資產管理公司當中,最終只有像是Dimensional、JP Morgan、First Trust、American Century等屈指可數的公司獲得了成功。
投資人對於低費用率產品的偏好同樣適用在主動式ETF身上。根據我們的統計資料,前1/5費用率最低的主動式ETF合計規模來到3,250億美元,相形之下,後1/5費用率最高的主動式ETF則僅有350億美元的規模。以目前在主動式ETF市場取得領先地位的Dimensional為例,該公司旗下產品的平均費用率僅有0.24%,明顯低於整體市場的平均費用率0.69%。
雖然,ETF擁有稅負效益、高透明度、低成本等優點,但這項產品同樣也有缺點存在,最明顯的缺點包括,當一檔ETF的規模已經大到足以對其操作策略產生負面影響時,經理公司仍然無法拒絕投資人的申購要求,這代表大型股領域通常會比較適合發展主動式ETF產品,但它們在這塊領域的績效表現上往往也比較難勝過被動式ETF。
此外,雖然ETF可以像股票一樣在公開市場自由交易,但買、賣價間的價差也同時增加了ETF的交易成本,尤其是小型ETF與比較冷門的ETF,通常會有著更大的買賣價差。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