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經採訪過一個低調的有錢人,拜訪之前,我並不了解她的理財方法,因為介紹人也講不清楚,唯一知道的,就是對方是個有錢人。
不過由於先入為主的成見,當時在台灣,有錢人不是靠房子就是靠股市,所以我直覺以為當天要談的主題,應該也是非房即股。根據採訪有錢人的經驗,剛開始一定是閒話家常,談美食、旅遊,甚至是小孩的教育,繞了好幾圈,茶喝足,點心也吃飽後,好不容易,終於要進入主題了,我頓時精神起來,翻開筆記本,進入戰鬥狀態。
沒想到,不過十分鐘,精華全講完了,有錢人的前半生搭上台灣出口外銷的黃金時期,賺了一筆錢,當台灣外銷出口的優勢消失後,她跟老公沒有選擇技術升級,也沒有到大陸或東南亞投資,而是把公司收了,換成現金,大部分投入了債券,想法很簡單,安穩收息就好。當時,債券基金在台灣是個冷門商品,一般人也很少會去買台灣公債,於是有錢人直接買海外債券,特別是美國大企業的投資等級債,不僅債信好,利率條件也很不錯,她買進後,根本不打算交易賺資本利得,只想要年年領息、持有到期後拿回本金,再拿去買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