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場你很喜歡的演唱會,因為太受歡迎,來不及去排隊就發現門票已經賣光,好不容易遇到有人讓出一張門票拍賣,在競爭激烈的狀況下,若以現金付款,而你身上也有足夠的現金,請問你願意出多少價格?如果換作信用卡付帳,你的出價會改變嗎?如果會改變,會出多少價格?
假如你的答案是改變出價,且用信用卡付帳會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你很可能中了心理陷阱,並有容易亂花錢的傾向。儘管一樣的商品,卻會因支付方法不同,產生不同的結果。
事實上,我們在許多消費情境下,時常遇到這種狀況。親手付出現金的時候,會明顯感到荷包裡的錢減少;但用信用卡結帳,相對感覺不到金錢的流失,似乎這筆花費不是那麼貴,心痛程度低了許多。
明明是同樣金額,為什麼我們會出現這種矛盾的心態?美國經濟學家理查•泰勒(Richard Thaler)認為,出現這種心態是因為我們心中會劃分出不同的「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人會根據金錢的來源、存放方法與花費方式的不同,自動將金錢歸類並賦予不同價值。
信用卡消費和現金消費的消費差異,也是因為被放到不同的心理帳戶。信用卡簽帳的錢,會說服自己是在使用「卡費」這個帳戶的錢,而不會意識到這些是「購物」的花費。也因為從購物到付款,已經過了一段時間,大大削弱了購物時付錢的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