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位於熱帶與亞帶熱地區,幾乎一年四季,從北到南都可以種植竹筍,從春季的桂竹筍、劍筍,夏季的麻竹筍、綠竹筍、烏殼綠竹筍,到冬季的孟宗筍,你分得清楚嗎?
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溫暖潮濕,從北到南皆可種植竹筍,竹筍是台灣人常見的餐桌美食,也是每個家庭記憶中的味道。竹筍經常被稱為竹子的孩子,因為竹筍正是從竹子埋藏於土壤中的地下莖所冒出的小嫩芽,而嫩芽一旦破土而出便會快速抽高,並在1~2個月左右後完全成長。在春天的雨後,經常可以看見大量的春筍冒出土壤,即為「雨後春筍」的由來。但竹筍的種類那麼多,你分得清楚嗎?
桂竹筍
為毛竹屬,是台灣固有種,採收期為3~5月,多栽種於北、中部地區,海拔300~1000公尺之間。身高約70公分,體型跟竹子一樣粗,看起來瘦瘦長長的,帶有黑褐色的斑點。因其纖維較多,口感略比其他食用筍硬,經常被用於燉、滷等料理,或加工製成筍乾。
劍筍
為矢竹屬,是台灣特有種,採收期為3月中~4月底,特別在清明節前後45天為盛產期,多栽種於海拔300~1200公尺的山區,例如玉山箭竹。身高約50公分,體型只有手指般的粗度。口感細脆,常見於熱炒店,因其竹身纖細堅硬,早期被原住民作為打獵用劍桿而得名。
麻竹筍
為慈竹屬,原產於中國,採收期為5~9月,栽種範圍廣泛,從平地到海拔1500公尺的山區皆可見,在台灣以南投竹山、嘉義大埔等地區栽種的最為出名。呈現黃褐色,身高約50公分,外型如交通錐,為竹筍中體型最大的,價格也相對便宜,尖端處可用於涼拌,中段則常被做成知名料理「竹筍炒肉絲」。
綠竹筍
為慈竹屬,原產於中國,採收期為5~10月,在台灣主要栽種於平地到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山坡地。身高約20公分,外型呈現彎曲牛角狀,體型較矮肥短,因其纖維較少,口感柔嫩鮮美,具有特殊的竹葉香氣,常被用於涼拌。為台灣主要的外銷品種。
烏殼綠竹筍
又稱為烏腳綠竹筍,為慈竹屬,採收期為2~9月,多栽種於海拔300公尺以下,全台均有種植,但以雲林縣為大宗。身高約25公分,外型堅挺直立,體型為綠竹筍的三倍大,外皮具有黑色絨毛。具有豐富的纖維,口感香甜鮮脆,無論冷盤、炒食或燉湯都很適合。
孟宗筍
外皮具淡黑色毛,為毛竹屬,原產於中國華南一帶,在台灣主要栽種於海拔150~1600公尺之間,主要產地為南投縣與嘉義縣,可分為冬筍與春筍兩種。在11~2月,嫩芽從地下莖長出但並未突破土壤表面,此時採收的即為冬筍,是冬季少數出產的筍類,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筍」指的就是冬筍;而在2~5月冒出土面後則為春筍。由於冬季筍產量稀少,因此冬筍的價格較昂貴,其口感也比春筍更鮮嫩爽口。
參考資料
▶【竹筍】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 第 112 號
▶綠竹筍主題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菜市場博物學(二)-秒懂最佳「筍」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
食力網粉絲團
小檔案_食力foodNEXT
食事求實的知識頻道。
食品安全事件頻仍,民眾已失去對食品的信心,易被錯誤訊息操弄;當信心崩解、食安支持系統支離破碎,我們相信「食的根本」不應該被拋棄,而是應該將食的正確知識有系統傳遞,重建人與食品的信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