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幾起事件,出問題的都是原料商,下游廠商卻全都受牽連,對消費者而言,違法添加物防不勝防。我的建議是,選購前至少養成習慣看是否有檢驗合格的報告,不要每次都選同一家、點同一款產品,能降低單一種食物的潛在危害,也盡量不要購買過度便宜的產品。
問題4》偷工減料還是市場需求
食品需要因應製程要求與消費者需求而變,但很多時候是消費者不了解食品加工,若產品使用非其想像中的原料與製程,即便有降低成本的效益,但消費者就會忽略這種改變在口感和製程上的好處。
如米粉為了口感加入玉米澱粉,這幾年因為消費者需求才又有純米製的米粉。純愛玉籽做的愛玉容易出水,吃起來較不Q,加入洋菜粉可以讓口感Q脆,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飲食喜好。純愛玉的價格一定比較昂貴,但對我而言,這種差異只是市場區隔,每個人喜好不同,想吃真正的愛玉就買純愛玉籽揉捻而成的,喜歡Q脆口感的就買含有洋菜粉的愛玉。
對食品業者而言,一定要誠實標示配料,讓消費者有知與選擇的權力。消費者沒必要將食品業者冠上偷工減料的大帽子,好好理解添加的原因,選擇自己需要的產品,才是食品業者與消費者間良性的互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
食力網粉絲團
小檔案_食力foodNEXT
食事求實的知識頻道。
食品安全事件頻仍,民眾已失去對食品的信心,易被錯誤訊息操弄;當信心崩解、食安支持系統支離破碎,我們相信「食的根本」不應該被拋棄,而是應該將食的正確知識有系統傳遞,重建人與食品的信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