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買來的東西,你很快就「適應」
在你心中,有沒有任何嚮往已久,但是還沒買到手的商品?
□有,這項商品就是 ____________
□沒有
假設你現在有能力購得這項商品,你認為自己會因此高興多長一段時間?
□1天
□1星期
□1個月
□1年以上
大部分人不會選擇1天或1星期這麼短的時間做為答案,因為一般人總以為,購買新商品能夠帶來長時間的快樂。然而,只要你仔細回想過去的購買經驗,就會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為什麼?
原因是:你適應了!
研究行為決策的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奚愷元,在著作《別當正常的傻瓜》裡提到,我們消費的時候,常常忽略了自己的適應能力,並且高估購買商品之後一段時間的滿足感,這就是所謂的「適應性效應」(adaptation effect)。
例如買了一台夢寐以求的數位攝影機、大肆採購新款服裝,或是為剛買的房子挑選昂貴的裝潢材料及家具,我們特別高興的時刻,通常只會發生在剛得到的時候,或是被朋友稱讚的時候。然而這種心情不會持續很久,興奮感消失的速度,往往比我們預期要迅速很多。
這麼一來,只要一滿足現在的欲望,很快就會出現下一個尚未被滿足的欲望。錢有限,欲望無窮,拿有限的錢,去追無窮的欲望,本來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需要」不可少,「想要」都能砍
我們「想要」的東西太多,真正「需要」的其實有限。「需要」指的是日常生活必備的用品,缺少了就不能維持生活,像是三餐、水電、住所、衣物、工作所需物品等。「想要」則是有別於生活必需品的炫燿性花費,像是過多的流行服飾、皮包、飾品、視聽娛樂商品等。
花錢之前,記得先問自己,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需要的東西不能等,但是想要的東西可以等清倉打折,甚至可以省下來,根本不必有這筆花費。
理財名人夏韻芬提出自己的親身例子,有一次她很中意一件衣服,但反覆看了3、4次,開始懷疑自己的眼光,最後仍沒有買回家。她發現,如果當初衝動購買那件特別的衣服,自己其實也不敢穿上街,只會將它掛在衣櫥裡,那跟掛在服飾店裡沒有兩樣,還不如省下這筆錢。
夏韻芬建議,如果遇到認為非買不可的商品,也要懂得控制自己的花費,盡量不要透支。例如,節省每天的餐費或飲料錢,將省下的錢用來購物,或是利用年終獎金獎勵自己,獲得的時間雖然比較晚,花費的感覺卻會踏實許多。
年輕時愛消費是個錯誤!
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是全球知名的投資大師,很年輕就賺了大錢。他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的是存錢,他尤其批評美國人愛亂花錢是壞習慣。
羅傑斯說:「年輕人愛花錢,不愛存錢,我覺得這是一個錯誤。年輕時一定要存錢,盡可能的多存,現在連我女兒都有5個小豬撲滿,我讓她從5歲開始練習存錢。」
想要錢滾錢,也要有第一桶金啊,第一桶金怎麼來?就是存錢!每個月有紀律的存錢。羅傑斯強調:「年輕時喜歡消費是個錯誤,但如果他們真想這麼做,那就做吧!不過就我所知,要成功一定要先能夠存錢。」
有一次羅傑斯接受採訪,身上的Polo衫有個小破洞,他不僅不覺得羞赧,反而大方地指著衣服上的破洞說:「我很少買衣服,4、5年才買一次衣服,我也很少買其他東西,物質欲望很低。」
「你覺得你退休需要多少錢?我沒有車,從沒擁有超過一棟房子,但有些人有5棟房子才退休,5輛車子、5個女朋友,什麼東西都5個,哈哈哈!」他說。
羅傑斯降低自己消費的欲望,即使他擁有的房子、車子與其他富豪相比之下少了很多,但他透過降低物質欲望省下來的錢,卻為他帶來心理上的幸福,更不用說他實際上運用這些錢,滾出了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