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東西,就這麼一點兒,能把黑的變成白的,使醜的變成美,
沒理變成有理,卑賤變尊貴,白頭變成了青春,懦怯變英勇。
嘿,你們這些天神,幹嘛拿這個來?這算是什麼東西?
唉,這東西把你的祭司和僕人從你的身邊拉走;
把壯漢的枕頭從他的頭顱底下突然抽去(譯按:意即使他在熟睡中突然窒息而死)。
都是你這個黃臉的奴才,使異教聯合,卻又使同宗分裂,
使該遭詛咒的蒙受祝福,又能叫白斑點點的麻瘋病受眾生的愛慕;
能抬舉小偷,偏叫他高高在上,受屈膝的敬禮,和元老們平起平坐。
叫乾癟的寡婦又重當了新娘,哪怕禁錮在病房,長一身腫瘤,
人人見了她都要倒盡了胃口,
有了這東西,就像灑一身香水,又煥發了青春,像四月豔陽天。
──擷取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雅典人泰門》(Timon of Athens)(第四幕第三章)
(譯文出自木馬文化2003年出版之《雅典人泰門》,方平譯)
這支魔術棒究竟是什麼?竟然可以將醜的、錯的、老的、卑賤的變成美麗且高貴的東西。如果真有此物,想必會讓全世界的人都想擁有它吧。莎士比亞所指的這件寶物正是黃金。只要有黃金,就能讓懦夫變勇士,也能讓竊賊得到高爵厚祿,錢的威力正是如此強大。
懂事的大人必須──自己賺錢
不論當時或今日,金錢都有同樣的威力。金錢除了能解決吃喝生存的問題,還宣示著能夠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此外,我們相信如果能比現在更有錢,未來會比較有保障,想做什麼夢也比較能順利實現,人際關係會更好,自信心也會增強。所以,無論是為生活所苦或是富有的人,都會為錢煩惱。英國心理學家羅傑.亨德森(Roger Henderson)將人們明明有錢,卻仍為錢煩惱的症狀稱為「擔心金錢症候群」(money sickness syndrome)。
不過,人們還是排斥有關錢的話題,認為斤斤計較是俗氣的事,然而我反而不相信那些嘴上說錢不重要的人。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金錢是實現經濟獨立的必要條件,是成為大人第一個要學會處理的問題。就像心理尚未獨立的大人,即便外表已成人,還是會像個大孩子,經濟不能獨立的大人亦然。依附於某人的經濟能力,就等於活在對方的影響下,不論這對象是父母還是另一半,只要依附對方的經濟,對方就會想要操控依附者;這並非因為對方惡劣,而是不得不為對方付出的代價。
在韓國古典小說《許生傳》中,主角許生全然不顧家境貧寒,一心只愛讀書,只能靠老婆為別人做針線活勉強維持家計。有一天,許生的老婆實在耐不住飢餓,對他厲聲斥責:「明明一輩子也不參加科舉,幹嘛讀書?不能做匠人,買賣也做不了,不如去偷東西算了!」最後許生離開家,運用所學賺錢養家。像這樣,若要仰賴某人賺取生活費,等同自己也必須承受相對的負擔。
「不懂事」這句韓文原意包含季節的變化,等於錯過收穫的時機,無以延續生計之意。經濟不能獨立的成人,就像個不懂事的孩子,人並不是在懂事後才產生金錢觀或懂得愛惜金錢,而是在自己真正賺過生活費以後才會懂事。也就是真正體驗過對於錢的迫切需求,以及為了養家餬口而必須工作的無奈。無論自己收入多寡,都與向人伸手拿錢的感覺大不相同,付出自我努力與汗水的金錢,才帶有自尊與價值。
我們工作賺錢,再用那些錢來維持生活所需。錢,是將我們付出的勞動交換成物質的工具。修鞋工人透過修鞋賺錢,老師透過教導學生賺錢,醫生如我則是以照顧患者的代價賺錢。因此,賺錢這件事就代表某人需要妳,證明妳在進行著這社會所需要的事,意味著妳身為社會成員的一分子,扮演著該扮演的角色。所以我認為,不懂金錢的人其實等於不了解社會。
此外,金錢提供我們自由。任意買想買的,吃想吃的,去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英國作家維吉尼亞就曾對女性呼籲,金錢之於自由的必要性:「不論用什麼方法,希望各位都能擁有專屬自己的金錢,去旅行、休息、反省世界的未來與過去,並且讀書、沉浸在空想當中、徘徊於街道,將思考的釣竿丟進河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