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心理學講師珊迪.曼恩(Sandi Mann)曾設計一項實驗,先讓受試者進行20分鐘無聊的工作:抄寫電話簿上的電話。再請他們思考,兩個紙杯能拿來做什麼事。此時,參與者多半舉出一般人能想出的點子,像拿來種植物,或當挖土工具。
之後,再請另外一群受試者做實驗,挑戰更無聊的任務:大聲唸出電話簿裡的電話。結果,受測者對紙杯的功能提出更多創意構想,包括耳環、樂器、瑪丹娜式的胸罩。曼恩指出,當我們感到無聊、進入「思緒漫遊」時,在腦海會神遊到別的地方尋找刺激,因此激發創造力。一旦開始做白日夢、讓思緒漫遊,你就能超脫意識並進入潛意識,這個過程導致新的連結出現,也是跳出框架思考的過程。
人最怕無所事事,卻因此切斷進步的機會
然而,科技的發展卻很容易阻斷這個過程。因為當我們感到無聊,或是做事卡住時,不會等到腦海神遊、從內在找尋刺激點,手就會下意識從外在找尋刺激。比如說,滑手機,從臉書、IG(Instagram)上得到「有趣」的訊息。
這其實不能怪人禁不起誘惑,因為這跟天性有關。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心理學家提姆.威爾森(Tim Wilson)和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丹.吉伯特(Dan Gilbert),針對55名大學生進行實驗,以了解人們無所事事的時候有多不自在。
大學生會依序進入一個單色調、只有一副桌椅的房間。然後,他們會遭受輕微的電擊。接著,研究人員會問他們,是否願意付費以避免再次遭受電擊。不出所料,其中42人(80%)表示願意付錢。
之後,學生又被告知,繼續坐在那裡,但發呆15分鐘。可是,如果需要的話,他們可以自行按下電擊的按鈕。結果,包含那些原本付錢避免電擊的學生也按了按鈕,其中一位參與者甚至按了190次。這證明人非常受不了無聊,甚至願意傷害自己(被電擊),也要找事做。
想解決「一無聊就找事做」的習慣,方法就是親自體會「無聊」的好處。佐摩羅迪建議,先試著在通勤途中,把手機丟到公事包裡,不要聽音樂,也不要滑手機。一開始勢必會感到無所適從,好像連手都不知道放哪裡,但慢慢的,腦海中就會浮現許多事,可能跟工作、感情、家庭有關,之後就想到什麼是什麼,不要刻意阻止。等到辦公室後,再處理公事。你會發現一些本來看起來很煩心的事,突然就有可以嘗試的解決方法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小檔案_經理人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提升績效。
為全國行銷企管月刊銷售 NO.1
延伸閱讀
▶成功者是如何思考的?9 個方法跳脫框架,讓大腦變聰明!
▶用生理時鐘找出最大生產力時段 比早起或熬夜工作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