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大學同學聚餐,好友小莉提到說,自己收到一個不是太熟的友人喜帖,她正在煩惱禮金要包多少。
「現在還有人在亂放帖子哦?不是都開Google表單調查誰要參加了嗎?」
「對方是有開表單沒錯,但她直接把表單用LINE私訊給你叫你填…,說不去實在很尷尬。」
小莉甫說完,眾好友們都深表同情的點點頭⋯⋯。
朋友結婚應該包多少?
上述的情景相信對很多人來講都不陌生,收到紅色炸彈第一反應是為新人祝福,緊接著就開始煩惱:到底包多少才適當?
半年後同學再聚,這次換阿軒收到要好的學長捎來的喜訊。當年學長帶著他用排球征戰大江南北,他一直感念這份革命情誼,倘若經濟能力許可,阿軒自然想以實際的數字和厚度來表彰心意,也給學長做個面子。無奈剛畢業在等當兵的他,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包多了會影響生活、包少了又怕別人說閒話…。
「所以說,小莉你後來到底是包多少?」阿軒單刀直入地切入重點。
「2,000元啊。」小莉乾脆的說。「一個人去、吃海霸王、交情普通,2,000元還好吧?」
小莉話鋒一轉,「可是聽說有人在背後說我包太少,沒有考慮到新人。但我又不是什麼富二代,再多我真的沒辦法啊!」
「什麼?你包2,000元還被嫌少?那我怎麼辦啊…」阿軒驚慌的說,「我女朋友堅持要一起去,我打算包個3,600元,想說算起來一個人也還有1,800元。」
阿軒焦慮的撫額,「就算我現在有工作好了,因為有薪水肯定也不好意思包少…。但再往上包就5,200元了,大家不覺得壓力很大嗎?」
是要包心意?還是包到新人不賠錢?
聽了小莉和阿軒這麼一番「真情告白」,眾人都沉默了。以前的人結婚包紅包,除了祝福還含有「借錢互助新人成家立業」的意義,因此往往會考慮到「即便沒辦法多借一點,至少也不能讓新人虧了飯錢」。
可是現在物價飛漲、薪水不漲,台北市最基本的婚宴價碼一桌至少也要1萬1,000元左右,要風光一點的話,一桌3萬元也不在少數。若是真的要考量到「讓新人結婚不要賠飯錢」,再加計婚宴上的酒水,怎麼說一人也得包到2,600元。
正如阿軒所說,一場喜酒2,600元,相當於剛出社會的新鮮人10分之1的薪水。月薪2萬6,000元,如果父母在台北沒有房的話,光是生活就有問題,更遑論還得拿出一部份來包給別人。而有時第一張喜帖才剛來,沒多久紅色炸彈就滿天飛,簡直令人吃不消。
因此愈來愈多人年輕人認為,婚宴要花多少錢是新人自己的選擇,賓客不必為此考慮太多,包多少量力而為就好,不必打腫臉充胖子。
然而,說是這麼說,若是和婚宴主人有太多共同朋友,難保不會像小莉一樣,儘管考量的合情合理、包自己負擔得起的金額,最後卻還是落人口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