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朋友:每到月底就會喊著很窮,或「再買就要剁掉手指」,這些人可能試過了記帳、預算分配的方式,卻還是一毛錢都留不下來。「他們就是不夠自制!」但事實上,你的腦在某些情境之下,還真的可能叫你一直買。
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Dan Ariely),攜手作家傑夫.克萊斯勒(Jeff Kreisler)在《金錢心理學》一書中,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為什麼人們就是管不了自己的手,更要教你怎麼改善亂花錢的壞習慣。
你亂花錢的原因1:隨意增加「心理帳戶」的預算和分類
同樣花1,000元吃飯,如果是在平日上班的中午,你應該會覺得「也太貴了吧!」但如果場景換成幫家人慶生,你可能比較願意吧?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心理帳戶」的觀念,解釋了這樣的行為。他說,每個人會在心中把錢分配給不同的類別和用途,並認定某些類別值得花多一點錢。
心理帳戶聽起來很合理,但問題是,人們還擅長在這些帳戶之間「做帳」。舉例來說,增加原本不存在的帳戶,像是你下定決心要存錢,終於存下1萬元之後,就決定新增一個「犒賞自己」的帳戶,反而額外花了5,000元,買下原本不在預算內的包包。
除此之外,我們也習慣把錢在不同的帳戶間挪移。隸屬於生活費的預算已經快見底,但朋友難得從國外回來,你可能會把今晚聚餐的費用,歸屬到「娛樂」類別,安慰自己沒有超出「生活費」的預算。
心理帳戶影響了你怎麼「分配錢」,但為何會針對同一個項目「多花錢」,則要更往下思考,我們是怎麼判斷一件商品、一項服務,值得付出多少金錢?
你亂花錢的原因2:太過重視表面,無法判斷事物的真實價值
符合我們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照理說就值得我們掏錢,但人們在判斷價值這件事情的時候,容易被以下的心理偏誤蒙蔽,導致我們花更多額外的錢:
1.被公平、勤快的表象蒙蔽
我們的心中會有一個天平,自以為能幫助我們判斷,什麼東西太貴、哪些又很划算。Netflix就曾在公平性上跌過一跤。2011年時他們提供串流和DVD租借服務,每月費用是9.99美元,後來,他們發現多數使用者,只會用其中一種服務,決定將兩種服務拆開收費,分別為每月7.99美元。
本以為是能為消費者省錢的美意,卻引起強力反彈,造成Netflix一次損失100多萬名用戶!問題就出在使用者認為「不公平」,心裡認為這兩項服務自己都會用到,就會計算7.99+7.99的價格遠高於原本的9.99美元,卻無視於只選一種服務,就可以省下2美元。
另外,我們也容易被透明化的事物欺騙,假設進到一間開放式廚房的餐廳,看到廚師、服務生實際勞動,會更認同這一餐的價格可以高一些。
2.以為貴才是好
人們並不是只追求便宜,有時候我們會反過來,認定「貴才是好」。或許某些商品貴得有道理,但這個道理並不能放諸四海,像是明明市場上的龍蝦、干貝價格下滑,餐廳因此調降價格,但顧客看到價格太低時,反而懷疑是不是來源有問題。
我們很難確實評估每一項事物的價值。如果了解釀酒的原料、過程,當然可以較準確的評斷每一瓶酒的價值,但礙於我們不可能每項事物都深入探究,價格就是最方便的參考指標,導致我們產生「愈貴愈好」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