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長期投資買進價格並非不重要,持有成本低,投資風險相對低
在股票投資的道路上,透過長期持有特定股票方式的投資人,短期都是期待著能透過配息來增加收入;並希冀著未來的某一天可以靠著改股票的配息,來做為平常生活所需的資金。
要做到每年領到的收益足以支付生活所需,就得有相對應的股票持有部位,例如想要年領50萬元的收益,以殖利率5%計算,則需要累積到1,000萬元的持有部位。而這還是假設每年的配息能力不變前提下,萬一配息能力下滑,則持有的部位就得要有相對應的增加,例如當殖利率降至4%時,就得有1,250萬元的部位;反之,若是殖利率提升到6%,則只需要持有約834萬元的部位即可。
而要累積要這樣的部位,就得持續的投入資金,透過長期的買進來達到這樣的目標;而在這過程中,很多的投資專家會告訴投資人,「不要在意買進的價格,在達到訂定的目標前,持續地買進就對了」。
這種方式,在投資的股票屬於能永續經營與配息的企業時倒是可行,畢竟在投資標的可以永久配息下,無論投資成本多高,即使短期被套牢(市值低於投入成本及回收本金),所領股息在長期累績下,遲早都可以高於投入的成本,真正開始認列收益。
以投資A股票100萬元,單位成本25元,每年殖利率5%為例,若不考量投入的成本,以每年殖利率5%,每年回收5萬元計,20年後便可以回收投入的本金,開始認列收益。
但若將市值因素考量進去,就得看市值及累計收到的股息總合是否高於市值來判斷是否認列獲利,此時就常會發生市場常提到的「賺股息、賠價差」的情況。
雖說長期持有的股票,在長期可配息的前提下,獲利是遲早的問題;但可惜的就在於「永續」以及「持續配息」的企業,在這全球化的時代,企業必須具備時時維持競爭力、維持獲利的困難度愈來愈大。在一步錯、步步錯地謹慎經營下,都不見得可以維持永續經營及持續獲利;更何況是處在資訊不對等、分析能力有限下的散戶投資人。
在充滿變數的未來,長期投資最大的風險就在於投資成本回收的時程,投入本金的時間愈長,則投資人所需承擔的風險就愈高,若是可撐到累計股息大於投入本金倒還好;但企業的營運又是誰說的準呢!尤其若又是遇到無法從財務報表中取得營運轉弱,卻又足以影響企業永續經營的事件時(例如員工掏空、財報造假),到時可就是血本無歸了。
而要降低投資成本取回的時程,除了團隊常會做的「獲利領息」概念外;在同樣的股息收益下,投入本金的愈低,則回收的速度就會愈快,例如2個從2008年以鴻海為標的,長期投資領息的投資者,2人每年都購入1張鴻海,1人每年在最高價購入;另1人每年在最低價購入,至投資2019年10月24日止,2人的投資報酬率如下圖:
可以明顯看出,每年在最低價買進的投資人,至2019年10月24日止,扣除歷年領到的現金股利後,市值與成本間的報酬率為128.32%;而另1位每年在最高價買進的投資人,其報酬率卻只有14.26%。而以2019年鴻海目前的最低價為67元,在每年最高價買進的投資人,在今年還有套牢的時候;但在每年最低價買進的投資人,則可以面臨完全不同的投資處境與心態。
若是當下又遇到該企業營運轉為虧損,或者體質轉弱時,哪個投資人又較有機會全身而退呢!
所以,長期投資、領息的投資方式自然不錯,但若投資人在投資前,能先評估企業的營運走勢,判斷其股價區間,而能在每個年度相對低的價格時布局,不僅能提高資金收益效率,同時也能降低本金在投資市場的風險。
本文授權轉載自Sunny愛MoneyETF理財網,非經同意禁止轉載
小檔案_星大
名投資理財部落格——恩汎理財投資團隊的版主。實踐會計系畢、蘇格蘭Glasgow Caledonian(卡利多尼安)University 資管研究所畢業。透過在銀行辦理企業徵授信工作時,與各企業財務人員交流、財報分析的經驗累積,熟悉企業財務操作、營運績效與股價的關係,金融海嘯後將此經驗融入投資操作中。不拘泥於傳統的存股策略,重視資產的實際成長、整體資產總持股數成長及整體資產風險,除波段存股外,更利用價差操作將未實現獲利轉化為資產實質增加。不僅在股市從大賠8成變成翻倍賺,透過資本配置以有限資金創造無限獲利領息部位,其收息資產更遍及股市、債券及保險等金融資產,持續建構多元收息系統。
延伸閱讀
▶ 10年績效回測》0050和0056大對決,最後的存股贏家是?
▶ 想靠「存股」幫自己加薪?達人:存這檔,每年安心賺5%殖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