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化投資是追求指數的長期報酬,而指數ETF也是以此為目標。但在股票或債券等標的和ETF都會配息,這會造成在報酬計算時,需要不只考慮到股價與淨值,還要考慮到配息再投入。
本文簡單說明報酬指數與ETF在計算總報酬時的機制,以及進一步探討因為投入時間的差異,配息對指數化投資帶來的時間成本。
指數在成分股配息時的計算
如果是不含息的股價指數,在成分股配息時比較簡單,就直接扣掉股價,指數就會相應下降。
但如果是含息的總報酬指數,就要考慮配息再投入,根據一些主要指數的算法,總報酬指數(Gross 或 Total Return,即不考慮股利稅)在計算指數時,會把將收到的配息,假設在除息日(Ex-date)開盤之前(也就是用前一天收盤價)就按當日指數占比買進所有的成分股。
這個作法主要是讓指數內容不會變成會持有現金而中斷,但它造成了指數與實際上投資者可能的執行方式有了落差,因為實際上投資人(ETF)要在發息日(Payment Day)才可能拿到配息,並買進各成分股,中間會有延遲。
也就是說ETF即使完美執行拿到配息就立即買進,也不可能跟指數預設的作法完全一樣,至少會延遲幾天(在台灣的話是1個月)才再投入。
ETF如何處理配息再投入
上述說的,ETF每拿到配息就立即再投入各成分股,在實際上也是無法辦到的,要配息的ETF假如1季配息1次(編按:季配息,1年配息4次),會把這3個月獲得的配息累積起來,最後在配息日把它發給投資人,之後投資人要再到發息日拿到錢才可能把它再投入。
這點連累積型ETF也不例外,以英股的全球指數ETF累積型VWRA為例,它並不是在拿到各成分股的股息之後立刻投入,而是像配息版本的VWRD一樣,先把一季的股息累積起來,只是到除息日的時候,它不像VWRD把股息發給投資人,而是直接買進成分股累積起來(所以只能說比拿到VWRD股息立刻再投入的投資人,早了幾天再投入)。
也就是說,ETF實際的再投入操作與指數的計算方式,必然會有一定的時間差距,那麼ETF本身的績效又是怎麼算的呢?
官方的ETF績效算法
ETF會提供「市值」以及「淨值」2種總報酬,以配息ETF來說,都是包括股息以及再投入的總報酬,但股息再投入「時間」是用哪個呢?
這裡用一個差異較大的例子來說明,元大中100(0051)在2020年官方提供的總報酬(淨值總報酬)是28.02%。該年配息1次1.15元,除息日為2020年11月20日,發息日為同年的12月21日;11月20日ETF的淨值為40.32,12月21日的淨值為43.14,1個月之內上漲了不少。
實際計算之後,如果假定在12月21日真正拿到配息之後才再投入,該年會得到只有27.8%的報酬,而如果是把1.15元用11月20日的淨值投入,得出的正是官方給的28.02%的數字,可見官方報酬數字,就類似指數的算法一樣,都是使用除息日當天再投入來計算,這個差異比較大的例子中,2種算法差了0.22%之多。
換言之ETF所提供的總報酬,就像指數報酬一樣,是投資人如果沒有再投入其他資金的情況下,必然不可能達到的,中間會因「配息日」和「除息日」的差異而有時間差與報酬的落差。
所以如果要精確考慮投資人所能獲得報酬時,必須像綠角最近探討0050的文章那樣,考量實際配息發放日作為再投入,會比看官方提供的績效還更加精確。
股票與ETF配息造成的時間成本
前述0051的例子中,看到光是1個月的配息投入時間差異,就能產生實際績效的差異,雖然實際上從除息到再投入的時間市場是漲是跌不確定,但在長期成長的市場中,參與市場的時間減少都會減少預期報酬,意即投資人承擔了金錢的時間成本。
以下以幾種ETF為例,來說明配息的各階段(股票配息-ETF收到配息-ETF除息-收到ETF配息再投貨)的時間差所造成的時間成本(稅務成本部分都先不考慮)。
1.美國發行的美股ETF,使用券商自動股息再投入
假設股市長期預期報酬大於現金報酬7%,股息配息率1.5%,1年配息4次,股票除息到ETF拿到配息是3天,ETF的除息日與發息日間隔也是3天。
ETF 3個月配息1次,假設平均股息停泊在ETF的時間為45天(註)每年因配息投入時間差造成的成本:0.015%(=0.015x0.07x(3+3+45)/365)。
因為歐美ETF的除息日和發息日間隔大多很近,所以實際上配息型與歐洲累積型ETF之間的差異小到可以忽略,因此不再探討累積型ETF。
註:在美國,屬於RIC結構的ETF(目前ETF大多屬之)允許ETF先將配息現金投入成分股,之後配息時有需要再賣出股票,因此相應的時間成本有可能減少,但實際上這有可能造成交易成本增加,所以配息期間3個月的美國股票ETF可能只會部分而非完全這樣做。
2.台灣發行的台股大盤型ETF,收到股息立刻再投入
假設股市預期報酬大於現金7%,配息率3%,台股與ETF除息日與發息日相隔都是1個月,一年配息2次,故假設配息留在ETF的平均時間為90天。每年因配息造成的的時間成本:0.086%(=0.03x0.07x(30+30+90)/365)。
3.台灣發行的高股息型ETF,收到股息立刻再投入
假設高股息股預期報酬大於現金6%、配息率5%,股票與ETF除息日與發息日相隔都是1個月,每年配息1次,假設配息留在ETF的平均時間為6個月。
每年因配息時間差所造成的的時間成本:0.197%(=0.05x0.06x(30+30+180)/365)。
結語
因為指數與ETF績效都是假設除息日直接再投入,所以實際上ETF投資人真正再投入的時間必然是延遲的,這會造成一定的時間成本損失。
由上面的例子可看到,配息率愈高、配息次數愈少、除息日與發息日的間隔愈長,都會造成配息時間成本的增加。
台股與台股ETF一般有較高的配息率、配息次數較多一般為每年1次~2次,而且除息到發息一般長達1個月,因此明顯比配息率較低、季配息且除息到發息大約只有3天左右的美國股票和美股ETF所承擔的成本要高。
甚至以本文的例子來看,這隱藏的成本差異可能會差到10倍,總共年化近0.2%左右之多(實際狀況也許會與例子有差異,但不會差太多),這些是我們在選擇投入ETF的時候也可注意的點。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股市大跌時,高息ETF還能穩穩配息嗎?2大關鍵點找答案:高息ETF恐怕也難逃股災衝擊...
▶權王台積電若連續虧損10年會怎樣?實測結果告訴你,買0050和直接買台積電的最大差異
▶0056、00878、00900...同樣都是高股息ETF,該怎麼挑才好?4大指標,一次看懂7大高息ETF的投資重點-Smart智富ETF研究室
小檔案_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
我是ffaarr,在2006年開始投資,走了主動基金和主動選股的路之後約一年左右,就很幸運地遇見了綠角部落格,因此開始進行指數化投資和資產配置至今,希望能在這分享一路上來學習的心得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