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AI共存的未來,療癒「杯麵」拯救三明治人
想像與AI共存的未來,蔡宗翰研究員驚嘆於AI的學習能力,只要提供夠好、夠多的資料,幾乎都可以訓練到讓人驚訝的地步!
圖片來源:研之有物 AI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不僅可以成為分類與查證資料的得力助手,還能照護並撫慰人類的心靈,這對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來說格外重要!許多青壯年陷入三明治人(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的困境,期待有像動畫《大英雄天團》的「杯麵」(Baymax)機器人出現,幫忙分擔家務、照顧家人,在身心勞累時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
機器人陪伴高齡者已是現在進行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Gauri Tulsulkar教授等學者於2021年發表了一項部署在長照機構的機器人實驗。這名外表與人類相似的機器人叫「娜丁」(Nadine),由感知、處理、互動等3層架構組成,可以透過麥克風、3D和網路鏡頭感知用戶特徵、所處環境,並將上述資訊發送到處理層。處理層會依據感知層提供的資訊,連結該用戶先前與娜丁互動的記憶,讓互動層可以進行適當的對話、變化臉部表情、用手勢做出反應。
長照機構的高齡住戶多數因身心因素、長期缺乏聊天對象,或對陌生事物感到不安,常選擇靜默不語,需要照護者主動引導。因此,娜丁內建了注視追蹤模型,當偵測到住戶已長時間處於被動狀態,就會自動發起話題。
實驗發現,在娜丁進駐長照機構一段時間後,住戶有一半的天數會去找她互動,而娜丁偵測到的住戶情緒多為微笑和中性,其中有8位認知障礙住戶的溝通能力與心理狀態有明顯改善。
照護機器人娜丁的運作架構
資料來源:Tulsulkar,G.,Mishra,N.,Thalmann,N.M.et al,2021
圖片來源:研之有物
至於未來的改進方向,研究團隊認為「語音辨識系統」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需要讓機器人能配合老年人緩慢且停頓較長的語速,音量也要能讓重聽者可以清楚聽見,並加強對方言與多語混雜的理解能力。
台灣如要發展出能順暢溝通的機器人,首要任務就是要開發一套台灣人專用的AI語言模型,包含華語、臺語、客語、原住民語及混合以上兩種語言的理解引擎。這需花費大量人力與經費蒐集各種語料、發展預訓練模型,期待政府能整合學界與業界的力量,降低各行各業導入AI相關語言服務的門檻。
或許AI無法發展出情感,但卻可以成為人類大腦的延伸,協助我們節省處理資料的時間,更可以心平氣和地回應人們的身心需求。與AI共存的未來即將來臨,如何讓自己的行事邏輯跟上AI時代,讓AI成為自己的助力,是值得你我關注的課題。
本文獲「中央研究院 研之有物」授權轉載,原文:文科人看過來!如何讓AI成為你的助力?專訪「AI界李白」蔡宗翰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馬斯克和逾千名專家連署籲暫停AI研發,竟遭引用論文作者光速打臉?
▶AI進攻辦公室》高盛:恐影響全球3億工作機會!遭取代比例前3名職務揭曉
▶大通膨時代下,投資這2類ETF比定存更可靠?過來人:最大的風險是「情緒」
小檔案_中央研究院 研之有物
「研之有物」是中央研究院 2017 年成立的科普媒體,取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 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編輯部穿梭走訪中研院各個研究所、實驗室,採訪頂尖研究團隊,揭開研究前線的神秘面紗。
研之有物的 Logo 以橋樑作為象徵,期許自己能扮演學術殿堂與社會大眾的橋樑,將中研院三學組「人文與社會科學」、「數理科學」、「生命科學」嚴肅艱澀的學術論文,轉譯成親近易讀、活潑又不失專業的科普報導,讓研究成果走入我們的生活中,知識更有影響力,也讓更多人知道「中研院在做什麼」。
我們挖掘專業、前沿與創新的學術研究,也採擷研究路途一則則動人故事,將他們探索知識的關懷、挫敗與努力,分享給同樣對世界懷抱熱情的你。 歡迎和我們相偕踏上三座島嶼,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