勳仔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內容是再講我們要如何開始培養我們的理財習慣,其中主要的一些觀念,本身是很認同的,像是記帳習慣的養成等等。
不過文章中,還有另一個觀點是強調專注本業的重要性,勳仔過往文章也曾經說過類似的想法,不過勳仔今天想講講反面的思考,主要的用意是希望投資朋友無論是看到勳仔的文章或是其他人的文章,都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完完全全的照單全收。
原因很簡單,每個人的成長經歷跟家庭環境都不同,適合一個人的方法不一定完完全全適合另一個人,我們多看文章是對的,但是要內化的是思考跟論述的過程,而不是像以前學生時代死記的答案,在財商這門科目,有時候只有申論題而沒有完全的是非題。
在開始今天想談論的主題前,讓我們先來複習一些經濟學會學到的名詞。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其實非常簡單,當我們從眾多選擇中選擇了其中一項,剩餘其他被我們捨棄的選項中,價值最高的就是我們的機會成本。
可以在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我們常聽過的諺語「魚與熊掌不可兼」,當我們選擇魚而放棄熊掌,那麼熊掌就是我們的機會成本。相反的我們選擇熊掌,魚就是我們的機會成本。
由於人的一生時間是有限的,我們往往在同個時間只能選擇做有限的事情,那麼被放棄的事物就是每個人人生中的機會成本,眾多的機會成本選擇累加起來,就會造就完全不同的人生。
邊際效益
邊際效益也是經濟學上常聽過的名詞。他的概念也非常的簡單。名詞定義上就是每貢獻一單位的某種事物,能換來另一項事物的提升量。
經濟學告訴我們,當我們持續貢獻到一定程度的量之後,另一項事物的上升幅度會逐漸趨緩,這樣講有點饒口,讓我們講個生活化的例子:
當我們餓了好幾餐,就為了到高檔海鮮吃到飽餐廳大快朵頤。好不容易捱餓許久進到餐廳,拿了4隻龍蝦,準備好好品嚐。
當我們吃到第1隻龍蝦,挨餓許久的五臟腑終於嚐到久違的食物,那種心情的滿足感如果從0分到100分,可能已經上升到50分。接著我們再吃第2隻,滿足感可能從50分上升到70分。
接著第3隻,可能已經有點膩了,滿足感只能從70分到80分,當吃到第4隻,可能只是抱著不能浪費食物的心態,滿足感只從80分上升到八85分。
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當我們吃的龍蝦數量變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每隻龍蝦所帶來的滿足感會逐步下降,這就是我們常聽到邊際效應會遞減的生活實例。
專注本業錯了嗎?
在複習完前面2個常聽到的經濟學名詞之後,讓我們來思考看看,這個聳動的副標題可能會讓人感到疑惑,專注本業為什麼不一定是正確的?
先說明,勳仔認為各行各業絕對都需要尊重,不過社會的現實面,或是說供給需求的原理,取代性愈高的產業跟職缺,自然難以獲得較高的升遷跟加薪的機會。
而擁有專業的技術能力,並且所在產業對高端技術人才的需求非常大,那麼升遷跟加薪的機會也就相對的比較高。
不過當我們所處的產業是一個成熟產業,或是從事的是低技術門檻,可取代性非常高的職業,有時後我們付出1.5倍的心力跟付出2倍的心力,所得到的回報相差無幾,這不是全然是自己的問題,而是社會對於職業供給需求的現實面。
這時候或許專注本業不是一個最佳的作法,因為我們會發現每一分的投入可能只能有十分之一的回報,這就是遇到邊際效應遞減的問題。以經濟學法則來說,這就是一個效率低落的投資。
如果我們能保持上班認真的把分內工作做完,不過把下班時間拿去投資在學習其他的技能或是開創其他副業上,有時候會發現每1分的投入可能有2分或3分的回報。
相反的,如果所在行業的薪資天花板很高,只要將專業技術達到一定水準之後,薪水很容易三級跳,這時候我們就應該專注本業,甚至下班還能自主精進,因為分心去做其他事情或開創副業所能帶來的回報,可能比不上在專業技能精進所能帶來的回報。
每個人的時間有限,如同前面所說,每個選擇都會面臨所謂的機會成本,我們要能真正跳脫窮忙族的人生,就要培養能夠常常主動思考的能力,單純的埋首苦幹聽起來很勤勞很踏實,但是如果能先想清楚該努力的方向,再下去執行,往往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有比較高的機會翻轉人生,「Think before you act」與大家共勉之!。
免責聲明:本篇文章僅就公開資訊進行主觀分析,僅供投資朋友參考,不應當做投資依據,投資朋友仍然需要根據自身風險承擔能力作為投資判斷,盈虧自負。
本文獲「勳仔的理財小角落」授權轉載,原文:財商的培養,有時候不是比誰書或文章看得多,過程中能否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FIRE投資法暗藏盲點!你的4%法則算對了嗎?理財達人:別忽略生涯支出變化
▶「薪水不高、又有負債,如何投資?」面臨理財困境,艾蜜莉給小資族3大建議
▶想存錢、存股,走得快不如走得遠!一次進步一點就好,6訣竅破除理財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