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剛好聽到一則podcast在談「以終為始」,重點就是「先確定你的終點在哪裡,再決定你要怎麼開始走」。意思就是:要先搞清楚「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才會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
原本覺得這概念很老生常談,甚至覺得有點像職場雞湯文,但仔細想想,其實這個概念影響我很多。
為什麼要問為什麼?
1.更有效率地工作
在第1份工作與第2份工作的前半段,我真的從來沒想過「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新鮮人嘛,就覺得「主管說什麼,做就是了」以及「客戶怎麼說,我就怎麼做吧」
後來隨著職場經驗累積,自己也開始擔負小主管的角色,要開始設定部門業績或自己的績效目標了,就會開始思考上面說的Why & How。
在代理商可能很難凡事都問為什麼,畢竟很多時候答案都是「因為出錢的是客戶」。但到品牌端之後,會面對各部門的需求、老闆的需求、使用者的需求,每天會被各式各樣的需求淹沒,時間永遠不夠用,在提升自身工作效率的同事,「取捨」也變得很重要。
因為要取捨,所以更要常問:「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很有趣的是,當我學會問「為什麼?」就發現工作效率似乎提升了一點,因為不少需求真的是「開爽的」,即使問到原因,也不一定是能夠站得住腳或者有所根據,聽過的理由包含:「因為老闆就這樣想啊(可是明明你的位階就可以跟老闆溝通啊!)」、「因為我覺得原本這功能怪怪的(怪在哪裡呢?)」、「這也不是非做不可啦(那你有需要在禮拜五下班前突然告訴我嗎?)」、「我覺得有這個新功能很棒啊(但真的有使用者需要這個功能嗎?)」,諸如此類。
簡而言之,問「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的原因是:如果連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那要怎麼讓別人願意為此買單呢?
2.衡量工作成果
學會問「為什麼」後,就可以知道這個任務被發起、被執行的原因,並且了解這件事情的目的,進而明白該怎麼衡量這個任務的成功與否。
3.定義自我價值
我以前任職的公司曾請一位外部講師來授課,大致上是在談工作思維。很特別的是,我最大的收穫好像不是在於課程本身,而是同事的反應。
在互動問答的過程中,第一次是講師問我們:「你的工作KPI是什麼?」我覺得最可怕的是,連問好幾個同事,他們碰巧是隸屬於同一個部門的,而他們碰巧都語塞,還有人直接問隔壁的同事…
在學校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很好笑,但現在在職場(而且我可能在這間公司算是老人吧),只覺得荒唐且可怕。
作為一個厭世的員工,我當然覺得KPI很討厭、任何計算績效的指標都很討厭,能不負責任地上班該有多好,或者,能不上班有多好。
但老實說,沒有KPI也是很可怕的。
因為員工會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貢獻什麼,即使有所貢獻,也不會知道自己的貢獻有沒有價值、有多少價值。既然不知道自己能為公司帶來多少價值,又能拿什麼工作成果去跟老闆談加薪呢?員工又該如何掌握自己的職涯發展?
以前在學校,我不太敢問「為什麼」,也少了些獨立思考的能力。現在到了「社會學校」,我把這當成第2次的學習機會,尤其工作有更多無法控制的變因,但總之球來就打吧!
碰到任何不懂、任何覺得怪怪的地方、任何值得討論的事情,為了讓自己更投入、更了解去做,就大膽地問「為什麼」吧。
本文獲「MH」授權轉載,原文:為什麼什麼事情都要問「為什麼」?職場裡的「以終為始」
延伸閱讀
▶職場溝通,到底該用文字訊息還是當面討論?知名企業顧問教你這樣判斷,有效交流
▶下班後還得聚會尬聊?不有趣但有用!藏在日商應酬文化下的職場social厚黑學
▶有本命技能在身,被裁員不過是多了個重新選擇的機會…人的氣定神閒,往往來自胸有成竹
小檔案_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PM。
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travelmisk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