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大報喜,說自己在前幾個月升職加薪了,加上找到適合的兼職,月收入直接翻了快1倍。只是,原本以為財務壓力會因此減輕,但幾個月下來,她發現儲蓄增加的幅度只有約1成~2成,遠遠不如薪水增加的幅度。
「賺得愈多、存得愈少」,是很多人在突破收入之後,緊接著會面臨到的窘境,這是因為收入增加,往往不小心就過度提升生活品質,因此錢就這樣不知不覺地不見了。
舉例來說,剛出社會時,拿到第1份薪水,可能只能偶爾奢侈一下,買一個幾百元的小禮物就覺得滿足;但隨著收入增加,當時的「小奢侈」變得毫無壓力,幾千元的名牌鞋、幾萬元的手機甚至是手錶,原先這些看似負擔不起的奢侈品,變成了可以負擔的物品後,消費好像就變成了理所當然。
只是回頭一看,那些多出來的錢,好像被這些奢侈品的黑洞給吞噬了。其實這就是典型「收入愈高、存款愈少」的心理陷阱。簡單來說,可以歸根究底為2個原因:
原因1》消費便宜化的錯覺
收入增加後,很多以前覺得貴的東西,現在看起來「不算什麼」。例如,一趟豪華旅遊、一支最新款手機等,因為現在負擔得起了,就不用思考太多,最多就是告訴自己少吃一點好料(但真的會嗎?(笑)),然後這些生活小升級,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吞噬了大部分的新增收入。
對應的方式,就是清楚區分「需要」與「想要」,買東西之前可以再問問自己:
1.這是「必須的」還是「想要的」?
2.如果收入回到從前,我會買這個東西嗎?
3.買入以後,真的能提升「長期的生活品質」嗎?
對於大筆花費,不妨設定7天的冷靜期,這樣也可以有效避免衝動購物。
原因2》比較心態
隨著收入提升,生活圈、社交圈也常會發生變化,你可能會發現,同事們聚餐開始選高檔餐廳、朋友們換上了最新款的名牌包…,而自己為了不落後他人,也默默開始跟上了高消費的腳步,卻忽略了別人的財務背景可能與自己不一樣。
對應方式就是,記得專注在自己的財務目標!例如設定長期財務目標:存房子頭期款、提前退休、為家人準備教育基金之類的,只要有明確目標,在花費每一筆消費時,你都會更加謹慎。
此外,也要限制可比較的範圍,簡單來說,就是只跟「過去的自己」比較,而非和其他人比較。只要現在的自己有比去年更進步,那就很棒了,不用追逐別人表面的生活。畢竟,錢花出去很容易炫耀,但存下來的財富,才是我們真正的實力。
雖然以前曾經講過,但趁這次機會,讓我最後再小小嘮叨一下。簡單的儲蓄與消費法則是:
1.固定儲蓄比率:就算收入提升,也要維持設定好的儲蓄率,可能是40%、50%,以你自己的需求和狀況來設定,但只要設定好,就要確實執行。
2.分帳管理法:把收入分帳,也就是把收入分開使用,例如:日常開銷、儲蓄、投資、娛樂享受等等,嚴格限制每個部分的支出。
3.享受小確幸:不一定要靠大手筆消費來取悅自己,微小的花費也可以有很大的幸福感。對我來說,和家人共度時光或是學習新技能,一樣都是可以提高生活品質的方式。
收入多了,不代表要花更多,而是要讓我們的每一分錢,都花得更有價值——真正的財富,不在於賺多少,而在於守得住多少!加油加油!
本文獲「張紫凌」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單親媽媽養6歲兒,靠拚勁存下2間房!撐過艱苦生活,開始嘗到理財的甜美果實
▶賺不多更要理財,靠4步驟從今天開始變有錢!「時薪購物法」不怕愈買愈失控
▶想投資理財,只好拚命存錢?建立健康的消費意識,才能兼顧生活與未來

小檔案_艾蜜莉(張紫凌)
1982年生,大學畢業後積極自學投資理財方法,2008年開始投入股市,用自創估價法,鎖定股價被低估、年年配發股息的穩健公司買進,將180萬元本金滾成600多萬元資產,著有《小資女艾蜜莉──我的資產翻倍存股筆記》、《艾蜜莉教你自動化存股──小資也能年賺15%》。
【Facebook】
艾蜜莉—自由之路
【個人網站】
艾蜜莉—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