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台股的下一個10年
階段1:新台幣升值,熱錢湧入推升股市
1990年代,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從40元大幅升值,最高曾來至24元,熱錢湧入推升股市、房市,當時台股最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是房地產類股及擁有大筆土地、廠房的資產股,包括紡織、塑化以及食品股等,總市值占大盤市值權重最高曾經將近7成,台股指數就在當年度創下1萬2,682點的歷史高點。
台股發展模式與日本相當接近,然而日股隨著資金行情破滅,走了20年空頭,如今指數是腰斬再腰斬,台股則在20年內2度突破萬點、1次接近萬點,為什麼台股能漲回來、日股卻不能?一是因為台股從原本主力加散戶的結構,加入外資和投信,開啟法人投資的世紀。二是產業隨著美國出現結構性的轉變。當時包括戴爾、惠普、IBM等美國大廠競相投入個人電腦市場,台灣成為美國PC硬體委外代工的最大基地,開啟資訊科技(IT)產業的新時代。
階段2:即使台股走空,IT仍穩居主流位置
IT投資題材從1996年發酵,在這波由IT產業領頭的大多頭行情中,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指數曾經在2000年創下5,200點的歷史高點,台灣IT產業市值亦逐年成長,在台股市值占比最高曾經將近7成,取代傳產與金融而成為台股的主流產業。2000年3月後,台股行情雖進入為期3年的空頭走勢,但IT產業一直穩居市場主流。
在1990年到2000年的這10年,台灣投資主軸從「有土斯有財」的傳產、金融轉變為IT產業,到現在投資人研判台股指數未來表現,都會先看電子股的前景再決定。然而,在IT產業剛崛起時,投資老手都不相信這些沒有土地資產的科技公司竟能享有30倍甚至更高的本益比,直到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傳產與金融股相繼失色,市場才逐漸相信電子股已是台股主流。現在,這個趨勢似乎又已悄悄轉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