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泡沫化並非網路破滅 造就網路更加普及化
1990年代網路走向公眾開放發展,Internet(網際網路)興起,到了1998年,這股網路熱潮,已成不可遏抑的趨勢, 所謂的「.com」,成為資本市場的顯學,但就連投資大師彼得林區(PeterLynch)都不得不認錯,這股熱潮最後終於在2000年瘋狂到極致而泡沫破裂。
網路業的「黃金十年」從網站到主幹網路(Backbone)、最後一哩(Last mile)、光纖到家(FTTH)等,不斷地投入大量資金建置,過度投資的結果,廠商虧損連連,購併、新創公司風氣大盛,雖是泡沫,卻也造就低廉的寬頻傳輸環境,如今我們能享有便捷的網路環境,就是受惠於當初的過度投資。影響所及,現在小孩向父母請教一些問題時,最常聽到的答案是:「你不會上網Google一下!」Email、MSN成為工作上不可或缺的一環,Line、WeChat取代電話的語音服務,放眼所及,低頭族已成為主流文化的代表。
生技大夢才剛開始 高額溢價有助產業正循環
回到生技股,它泡沫了嗎?過去國內在這個領域中是缺席的,技術、環境、人才、專利保護等,在在都是問題,而每當想在台灣的資本市場搜尋該族群,廠商多為下游藥品代工、耗材生產等,要不就是實為「保健食品」的假生技,當然,這都是產業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階段,這也讓我憶起80年代,台灣IC設計蓬勃興起之初,不也是「Me too」起家,最後才出現了聯發科(2454)這種公司,若非受惠於資本市場的獨厚,又如何能造就出世界級企業?雖然,其中混水摸魚「印股票換鈔票」成為壁紙的公司也不少,這大概就是成就一個產業的「必要之惡」。
如今我看到國內的生技發展,開始得到資本市場青睞,當資金的活水流入這個產業後,技術、人才、專利等問題,便開始有解,這如同早年國內IC設計的濫觴,國人的生技大夢,我相信才剛要開始而已。
生技族群從2010年第1波以製藥、保健食品、器材開始,接著是原料藥類公司,到現在真正進入新藥開發公司的掛牌,投資人在幾年的洗禮後,逐漸了解新藥開發才是真正的生技公司價值所在,也給了這些公司不同以往的評價,這些高額的溢價,挹注了業者投入漫長開發過程所需的活水,有助於讓產業發展步入正向循環,同樣的,其中掛羊頭賣狗肉之流,也必然存在,這便是投資人投資這類公司時,必須審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