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機器人理財將改變財富管理業界長期被「銷售佣金」扭曲的市場生態。在資產管理業界工作25年的麥偉略指出,過去整個金融產業一直是被佣金制驅動,造成理專常推薦不符合客戶利益的商品,特別是為了賺高額佣金,賣出高風險商品,甚至鼓勵客戶短線交易,以便能從中賺到更多佣金。
如今透過機器人理財,麥偉略分析,在做投資決策時,系統不會受佣金制度影響,能以客戶風險角度出發,提供更客觀、更符合客戶利益的建議與服務,且可按客戶需求隨時調整。「我們賣的是投資方案。以軟體業比喻,就像是Adobe與微軟的轉型,軟體業已經由過去賣軟體『商品』轉向賣『訂戶服務』,金融業勢必會朝此方向轉型。」麥偉略說。
前金管會主委、立委曾銘宗指出,從消費者利益出發,迅速發展的數位金融浪潮,已讓機器人理財這樣轉型成為擋不住的趨勢!
3方面影響
台灣仍未開放相關服務
儘管機器人理財已在全球蓬勃發展,不過在台灣卻相對落後,不僅主管機關未開放,也沒有業者申請引進,財富管理業也未見明顯由商品導向轉向服務導向的轉型趨勢。
分析箇中原因,主要受銀行獲利、產業人力及消費者習慣等3方面的影響。曾銘宗指出,一旦機器人理財在台啟用,國內金融業者的佣金收入將大幅降低。馬文玲舉例,台灣投資人基金交易頻繁,平均3∼6個月會轉換一次資產,若每次交易都被銀行收3%手續費,1年至少要付6%交易費用,成本驚人。但若是機器人理財服務,投資人每年付出的費用可大幅降低。
其次,台灣主管機關憂心,若開放機器人理財服務,將對國內金融從業人員產生立即性的衝擊。曾銘宗指出,目前國內金融從業人員約有41萬5,000人,一旦機器人理財服務上路,勢必在人力上造成替代效果,「因此開放不見得是愈快愈好,需要有緩衝時間。」花旗銀行預估,金融科技浪潮興起後,歐美金融業人力需求10年內將減少超過180萬人(詳見圖2)。相同的服務一旦在台灣推出,金融業人力需求勢必會大受衝擊。
台灣消費者自覺尚未提升是另一個重要原因。儘管站在多數投資人立場看,機器人理財有益於消費者利益,但台灣投資人已習慣透過傳統通路交易金融商品,相對就難以對主管機關和金融業者施加壓力,加快引進機器人理財服務。
更多「2018年晨星暨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得獎名單與相關訊息,
詳見:fund.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