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本質思維》第一原理
撰文者:李 立
更新時間:2018-03-28
瀏覽數:16,779
如果我們仔細復盤問題的原因,就會發現,人們執著於錯誤做法的核心依據是:別人都是這麼做的,過去都是這麼做的。
可見,人類並不比巴夫洛夫的狗強多少,只不過「別人」和「過去的經驗」充當了我們的「紅燈」和「鈴聲」罷了。也正是由於時間跨度過長,在心理學上不把這樣的模式稱作條件反射,而是把它叫做「路徑依賴」(詳見註2)——不得不承認,這個名字還挺生動的:在某條路上走得太久了,習慣成自然,於是就忘記了最開始為什麼要選擇走這條路。
編按: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由諾貝爾經濟學家諾斯(North)所提出,指一旦選擇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或「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某一路徑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此理論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看到任何一樣東西,都清楚地意識到:它背後站著無數個設計者,沒有「本來就該是那個樣子」的產品。大到城市村落的分布、道路交通、全球航線的設計,小到你身邊一個燈泡、一支牙刷、一塊肥皂的設計。所有這些產品,背後都有它的設計故事。只有拋開「別人怎麼做」、「過去怎麼做」的參考,直接回歸初始問題去進行推導,才有可能獲得與眾不同的視角。
連環追問法
運用連環追問法不斷地追問「為什麼」,是實踐第一原理的最佳方式。使用它有2類好處:
◎通過對問題的連環追問,我們能發現表面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是什麼。
◎通過對人的連環追問,我們能弄清楚人們的真正需要是什麼。
先來看第1類「對問題的連環追問」。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現存於眼前的所有行業、組織、解決方案、設計模式等,統統都不是本來、天然就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它們都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變化,凝聚了很多前人的思路和實踐經驗。
所以,回顧並深入理解這些思路和實踐經驗就是產品設計的基礎。我們可以試著提出下面的問題來釐清過去設計者的思路和發現新問題:
Q1:他們當時為什麼要那樣設計?
Q2:這種設計基於當時的何種前提條件?
Q3:所有前提條件直至現在都還保持不變,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嗎?
Q4: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有引入新的問題嗎?
接著,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些某種程度上已成定式(詳見註3)的思路和經驗並不一定是問題的唯一解決路徑。尤其隨著時間推移、環境變遷、技術變革,解決同一個「元問題」(詳見註4)的最佳方案有可能已悄然改變。
編按:定式,圍棋術語,指棋手因經驗累積,在特定盤面時所採用的固定下法。
例如,矽谷鋼鐵俠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就成功運用了這一思維方式,將特斯拉(Tesla)汽車電池組原來高達每度600美元的成本,縮減到了每度80美元。如果試著模擬馬斯克和特斯拉同事的對話,大概會是這樣的:
Q1:特斯拉電動汽車的成本為什麼不能再降低呢?
A1:因為各個組成部分的成本都似乎不能再降低了。
Q2:那麼電動汽車有哪些重要的組成部分呢?
A2:電池、電機、電控⋯⋯(進行分組追問,以電池組的追問為例)
Q3:電池的構成材料都是些什麼?
A3:電池是由碳、鎳、鋁、其他用於分離的聚合物以及一個金屬罐構成的。
Q4:這些材料在倫敦金屬交易現貨市場的價格如何?
A4:在現貨市場的價格只有現在電池組的1/10左右。
Q5:那我們為什麼不能想辦法自己改進電池組,使它的價格降下來呢?
A5:看來我們可以試試!
一旦拋開了「別人」以及「過去」這些參照物,另一種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浮現了。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