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麼需要資產配置?為什麼不等股市跌的時候再大幅加碼?關於資產配置,綠角的核心概念是人類經濟會隨著文明成長,所以長期下來股市會是上漲的,那為什麼我們需要做資產配置呢?假設,依綠角的理論我們一個月投資10個單位,8股2債。為什麼不把它改成,一個月投入8股2債的投資改為現金,等股市跌的時候大幅加碼?不只降低成本還增加持股數。
答:綠角沒有認為股市長期會上漲,綠角採取指數化投資的原因是成本考量,不管市場如何運行,市場報酬(Market Return)就是整體投資人可以拿到的最大報酬。這個最大報酬是名目報酬,也就是未考量投資成本的報酬,因此投資人的實質報酬為名目報酬減去投資成本,把該扣的扣一扣,才是投資人最後到手的報酬。
實質報酬=名目報酬-投資成本
約翰‧柏格(John Bogle)將現代投資理論化為2點
1.既然所有投資人共同擁有整個股市,被動型的投資人如果永遠持有全部股票,可以得到與大盤相等的總報酬率,那整體而言,整體主動型的投資人不可能有更好的表現,一定得到與大盤相等的報酬率。
2.因為被動投資人負擔的管理費和交易成本,遠低於主動型投資人的負擔,兩者得到相等的報酬率,因此被動投資人一定可以獲得較高的淨報酬率。
這裡我想強調,應該改為「被動投資人負擔的管理費和交易成本,遠低於『頻繁進出』、『高成本』主動型投資人的負擔」,因為持有基金必須付出管理費用,但持有股票不用,所以長期持有股票的投資人,成本方面應該是更低的,參與市場不一定賺錢,採行指數化投資也不一定賺錢,扣除成本後市場報酬就是整體投資人可以得到的結果。
市場報酬如果是5%,不會因為投資人加倍努力研究財報就變成10%,也不會因為更多人來研究而變成10%,指數化投資是參與市場,但報酬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
策略1:長期投資
巴菲特(Warren Buffett)對於股市上漲的觀點:「我的CEO同仁們,未來唯一確定的事就是不確定,事實是從1776年美利堅(美國)獨立以來一直都在面對未知。只是有時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一直存在的無數不確定上,而在其他時候,他們忽略它們(通常是因為一直平安無事),隨著時間的流逝,美國的企業將向前發展,同樣確定的是股票將會上漲,因為它們的命運是和企業的業績緊緊相連的。」
巴菲特:「週期性的衰退將會發生,但是投資者和企業管理者在玩一個對他們極為有利的遊戲,在20世紀,Dow Jones工業指數從66點上升到1萬1,497點,驚人的1萬7,320%的增長,儘管經歷了4次昂貴的戰爭、經濟大蕭條和多次經濟衰退。另外不要忘記,除了指數的成長,投資者還享受了大量的分紅,因為這個遊戲的基礎是如此有利,查理和我相信,嘗試按照所謂專家的撲克牌預測,跳進跳出商業活動是一個可怕的錯誤,置身遊戲之外所冒的風險要比在遊戲內的風險大得多。」
市場報酬什麼時候提升呢?
北大教授薛兆豐提到:「一份資產的現值,等於預期未來收入的折現和。」「預期變了,現值就變了。預期什麼時候發生變化,現值就什麼時候發生變化。」市場報酬為什麼會提升、變動、降低,可能是因為未知的因素發生,而使現值產生的變動,但未知因素的發生卻是隨機的,例如突然間有人發明某種東西,導致整體產業的進步,或是爆發動盪,導致生產力降低。
什麼能讓現值產生變化,提升現值?
新的技術、新的知識,惟有突破性的創新才能改變現狀,只要有新的知識,預期就會發生改變,也只有新的知識才能改變預期,而什麼時候會有創新?卻無法預測。因為是新的,什麼是「新」?「新」就是現在不知道的東西,知道了,就不是新的,就過時了。發明者來說,這不是新,但對於不知道的人來說,是新的。因為不知道新技術什麼時候出現,所以不知道什麼時候變動,因此不知道現值什麼時候改變。
策略2:廣泛投資
所以我認為短期內的市場難以預測,價格也是一樣,但長遠來看,會有人不斷創造新的東西,值得投資的就是人腦中的創意、人的夢想,各地的人在研發、創造新事物與技術,甚至是足以改變人類生活模式的東西,因為不知道哪個產業是改變的原動力,所以「廣泛投資」,以免遺漏。
Google創立於1998年9月4日,是距今20年前,當時有多少人知道現在人們多麼依賴它的技術?當時的人敢投資嗎?我的部落格是Google的Blogger,你的瀏覽器也可能是Google的產品Chrome、搜尋引擎、出去玩用的Google Map圖資等等,如果會預測,早就在那時候買進了吧。
價格變動是隨機的,但事物的發展和變化是有規律的
長遠來看,我認為整體是會持續進步的,所以值得投資。但要投資什麼?投資多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要盡量買、都買,應該可以都投資到,這就是我資產配置的精神:股、債、現金三者都有他的優缺點,報酬、風險也不一樣。
長期來講,政府債券比現金收益更高一點,現金較沒有本金風險,名目本金不會變動,但有收益風險以及通貨膨脹的風險。投資學理論中,國庫券、現金通常被視為無風險報酬,如果現金的比例過高,可能同樣面臨「收益不足的風險」。
約翰‧柏格(John Bogle)認為現金準備長期報酬率低落,在投資組合中應該壓低到只占很低的比率,例如10%左右。對於你(發問者)來說,以你的職業有很穩定、很高的現金流,對於一般人來說,應該有現金更多的問題。況且,股災時何時加碼?就怕你會有「再等一下更便宜」的想法,而參與了下跌,錯過了上漲。
理論上,把債券改為現金,等股市跌的時候大幅加碼,不只降低成本還增加持股數,但實際執行就不是這樣,這牽涉到擇時進出(Market timing)的問題。如果想等市場大跌,可以留適當比例的現金,或是短期政府債券,設定如何針對大跌時進行分批加碼,配合場外賺錢能力,持續投入。唯一知道的是,也要確定的是,你有現金,並且可以持續產生現金,不管每一年你都有錢可以再投入。就如同韓國投資專家李笑來說的:「永遠保持場外賺錢能力。」永遠確保自己從市場外賺錢的能力,即使市場大跌,都有能力再加碼,只是程度的差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PG財經筆記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蒙格:大額投資才能減少決策次數 波克夏史上最嚴重的錯誤是⋯⋯
▶一張表秒懂股債分級 不懂風險、金融海嘯再來時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