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經歷如何?或許是大學因為分數上了某個科系,畢業後就找相關職缺;又或是亂槍打鳥,只要有工作做就好?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工商管理系教授珍.道頓(Jane Dutton)說, 極少數人能夠獲得一份熱愛且擅長的工作;多數人都做著一份「還可以」,甚至只是為了糊口「不得不」工作 。
人的一生中,將近1/3的時間奉獻給工作,這些不算夢想,只是「還行」的工作,有沒有可能變成意義的泉源?
運用手邊資源,提高職位價值
道頓等人展開研究,在沒有人會視為夢想的「低價值工作」(devalued work)中,是否仍有人樂在工作。
他們研究的對象是醫院工友,結果發現美國一家醫院的清潔人員,並非預料的「做一天算一天」的心態,而是「樂在其中」。原因是他們自視為醫療團隊的一分子,他們與病患建立關係,光是把自己看成帶來不同的人,就足以造成改變。
換句話說,只要我們能改變自己對工作的想法,調整自己正在做的事,從中找到延伸目前工作期望或內容的方法,就能提高工作的價值,道頓稱為工作塑造(job crafting)。
那麼,想塑造自己的工作該從何處著手?《你的工作該耍廢,還是值得拚?》提及「JD-R模式(工作需求——資源模式,job demands-resources)」(參見圖表),其核心概念來自職位資源,也就是使我們工作更順利的各項特質,包含以下面向:
1.工作的本質:工作的意義、工作多樣性。
2.工作的組織:工作的工具、可運用的時間。
3.工作的社交層面:回饋、同事的支持。
4.職務的外在特質:薪水、職位的發展機會。
經濟學家米凱.蒙戈(Mickaël Mangot)提出3個做法,首先,從工作本身下手,聚焦目前令人滿意的職務內容,變換分配給各任務的時間和精力。例如,你厭煩每天追著業績跑,但喜歡教學,可以主動負責教育訓練,提高喜歡做的事的工作占比。
再來,強化職場的人際關係,從其他人身上獲得靈感,建立新關係,像是參加同樂活動、協助新人;重新界定現有關係,選定一位較少合作的同事,協助他解決困難。
當下讓你迷惘的曲折,也許回頭看才有意義
最後,思考你的工作如何影響他人,無論對自己、同事、客戶或組織,有什麼意義。如同文章開頭提到的醫院工友,他們提供的不是清潔服務,而是為患者帶來希望。
《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建議,當你冒出離職的念頭,或是覺得自己正咬牙苦撐,先別急著放棄,試著調整成「以目前來說夠好」的狀態,再重新設計自己的工作,或許可以免掉轉換跑道的成本、變得更快樂也不一定。
不過,如果你勉強告訴自己「夠好了」,就像紙盒裡裝的明明是牛奶,外包裝卻說是優酪乳,毫無意義。轉念的核心在於,接受現況後,改變我們投入注意力的方向,並採取實際作為。
即使做了不少改變或嘗試,你可能還是會疑惑有沒有用。蘋果(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於2005年,勉勵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畢業生,「你不可能有先見之明,很多事情都是回頭看,才發現那些小事原來息息相關;你必須相信現在發生的事情,未來必定有所關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小檔案_經理人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提升績效。
為全國行銷企管月刊銷售 NO.1
延伸閱讀
▶那些頂尖選手教我們的事!從郭婞淳、戴資穎等11位選手的名言,看見他們背後的成功哲學
▶一畢業就碰上求職寒冬!一份專給新鮮人的2大求職提醒、擺脫就業冰河期
▶人生奪還筆記》想成為自由工作者容易嗎?一個過來人的建議:一定要先準備好生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