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最常見的原因是悲觀,有時是股價普遍低迷,有時是只有某家公司或某個產業如此。我們想在那樣的環境下投資,不是因為我們喜歡悲觀,而是因為我們喜歡那個價格。樂觀才是理性買家的敵人。─巴菲特,1990年致股東信
美國2007年成婚的配偶,約4成以離婚收場。即使離婚是雙方的共識,但對彼此的情緒仍有很大的影響。女性離婚時為了安慰自己,往往會尋求友情的慰藉。男性親近的朋友通常比女性少,在回歸單身的過渡期,他們在社交與情緒上可能比較孤立。
離婚的客戶投資績效變差,諮詢時已賠掉一半老本
道格來我的辦公室尋求投資建議,他說他投資波動性高的生化與礦業股一直失利,以前他交易這些股票時還有一些獲利,現在卻無法因應下跌的波動。他很想認賠殺出,在股市止跌回升時急追飆股。他以前炒股票的成績從來沒那麼差過,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一下子就賠了一堆錢。事實上,道格來找我時,已經賠掉一半的退休老本。
我們第一次面談時,道格不經意地提到他2個月前離婚,正在適應中。道格說,離婚是雙方都同意也抵定了,他不覺得那是讓他投資失利的原因。但是從我們的交談中可以明顯看出,道格還是對前妻與她的娘家念念不忘;失去她的家人與朋友圈,他頓時少了很多親近的朋友,離婚後沒人可以聽他傾訴情感上的痛苦,於是這種悲痛影響了他的判斷。
道格的傷心與悲痛讓他在不經意下增加承擔的風險,最近已有研究指出悲傷會影響風險的承擔。心理學家認為,悲傷會讓人想要改變自己的處境,悲傷的人進行股票交易是希望能夠馬上獲利,幫他們抽離悲傷的狀態。各種負面情緒雖然誘發力(valence)相同,但對決策的影響卻不一樣。研究人員已研究解析特定負面情緒的影響。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珍妮佛.勒納教授(Jennifer Lerner)以短片誘發受試者進入悲傷與嫌惡的狀態,然後再研究他們在模擬股市中如何訂出買賣價。例如,她要求受試者填問卷,請他們回答他們願意以多少錢出讓剛獲得的某物(例如螢光套筆)。在另一個情況下,她請沒有該物的受試者表示他們願意出價多少取得那件物品。
花更多錢買、用更少錢賣不合理?認知偏誤影響判斷
勒納發現,有嫌惡情緒的受試者會很想「摒除」他們持有的東西,不想累積新物,他們會因為嫌惡而降低消費品的買賣價。
「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又譯「稟賦效應」)是常見的認知偏誤,意指人往往會高估已經擁有的物品。原賦效應使一般賣家要求的賣價比買家認為合理的買價還高。激發嫌惡感就可以消除買家與賣家的原賦效應(有嫌惡感的買家會降低平均出價,有嫌惡感的賣家會降低平均要價)。
在悲傷的情況下,勒納發現「悲傷會讓人想要改變情境,提高買價(出價),但降低賣價(要價)。」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感到悲傷時,原賦效應剛好相反。也就是說,和情緒中立者相比,看過悲傷短片的人會給自己擁有的東西較低的評價,給自己沒有的東西較高的評價。有嫌惡感的人則會降低所有東西的評價,不管受試者是否擁有該物。
悲傷更容易買賣東西,購物狂通常有憂鬱現象!
根據反向原賦效應,悲傷的人應該比較可能買進或賣出東西。勒納推測這種反向效果是造成「購物發洩」(以購物提振抑鬱心情)的原因,可能讓人變成購物狂,是一種精神失調症狀。事實上,最有效治療購物狂的醫療方式就是服用抗鬱劑。勒納表示購物狂通常都有憂鬱現象,購物可以讓他們抑鬱的心情為之一振,抗鬱劑通常可以減少衝動購物。
我推測,道格離婚的感傷是促使他過度交易、承擔過量風險的原因。事實上,道格停止交易並接受心理治療後,狀況就好多了。9個月後當他重新投入股市時,已經可以有紀律地投資,到目前為止都有很好的交易績效。
恐懼者不愛冒風險!快樂跟憤怒有同一傾向
勒納教授用另一些實驗檢視憤怒與恐懼對承擔財務風險的影響。在實驗之前,她先用一般的調查方式衡量受試者的恐懼、憤怒傾向與「對未來的樂觀度」。有趣的是,她發現,人的憤怒與快樂感愈高,對未來愈樂觀。對憤怒者來說,這種樂觀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掌控力。恐懼者隨著不安感的增加,會變得更加悲觀。兩種負面情緒(恐懼與憤怒)對未來預期各有不同的影響。
勒納表示,有確定感的情緒(例如快樂與憤怒)會讓決策者依靠大腦捷徑做決定,有不確定感的情緒(例如不安與悲傷)則會讓決策者詳細檢視資訊。憤怒與恐懼雖然都是負面的,但伴隨的控制、確定性與責任不同。憤怒的人對侵害的性質比較確定,他們覺得自己對結果比較有掌控力,認為情緒是別人激發出來的。恐懼的人不確定危險來自何方,無力加以阻止,不清楚威脅是誰或是什麼原因促成的,而為了找出危險,他們會更徹底調查周遭與新資訊。
恐懼者比較不喜歡風險,憤怒者和快樂者對風險承擔一樣放心。風險承擔的決定因素在於對控制力的觀感。恐懼的投資人有不安全感,覺得無法控制一切。所以市場下跌時,恐懼者比較可能拋售股票。憤怒的投資人已經找出敵人,覺得局勢已獲得掌控,他們續抱跌價的股票是因為他們比較確定自己的情況。
從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的投資人行為,可以看到恐懼與憤怒的影響。攻擊發生後的2週,悲傷與恐懼的投資人開始拋售股票。接著,沒有再出現進一步的威脅、蓋達組織犯罪者的身分曝光後,投資人的恐懼轉變成目標導向的憤怒,隨著對抗塔利班的戰爭開始準備、啟動與成功執行,美國股市也強勢反彈,連漲了好幾個月。
情緒管理不等於情緒控制!未宣洩將導致判斷失準
多數投資人把情緒管理與情緒控制搞混了。控制往往是指壓抑,是危險的。誠如表6.1所示,情緒未宣洩以前,會一直對判斷產生壓力且遲遲不散。可惜的是,控制情緒經驗的方法往往成果不彰,反而意外增加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例如使血壓升高)。高血壓其實就是壓抑情緒的結果。
研究人員發現,鼓勵受試者把感覺歸因於情境因素與中立因素,可以減少目前的情緒狀態對判斷的影響。例如,閱讀悲傷的故事會降低多數人對生活滿意度的評估。不過,如果在評估生活滿意度前,先把焦點放在傷感的起因上,這個效果就會降低。了解自己為什麼傷感(因為讀了悲傷的故事)的人會對生活比較滿意。
一個人的情緒狀態和他的人格特質相符時,會較難管理情緒。神經質的人(有明顯的不安個性)會持續根據從不安獲得的線索來指引未來的決策,即使他們已經發現不安源自於中立的起因也一樣。
人們第一次發現情緒對決策的影響時,往往不知道如何面對過度補償與補償不足。提高警覺與自知可以有效降低情緒對決策的中低度影響。在自知有效介入以前,最好先自訂情緒管理技巧。在特定情緒狀態下,很難清楚看出自己的思考模式已經產生什麼變化。
帶有強烈情緒的直覺往往導致決策偏誤
由於情緒會改變一個人是否容易受到財務決策偏誤的影響,所以預測未來感覺的能力對個人是有利的。例如,有些客戶會要求投資理專「市場跌X%時不要讓我賣股」,他們就是希望外部執行者能幫他們事先為高度不安時期做好規劃。第5章提過,低階情緒是決策啟發的基礎,例如情感啟發。啟發讓人在不經意下迅速整合複雜資訊。情感啟發依靠隱約的情緒「標籤」指出決策選擇的相對優劣,是把複雜的資訊予以簡化並賦予意義的過程。以情感啟發簡化後的資訊,經過經驗的過濾加以權衡,並與其他情緒線索結合時,就會得出直覺。
直覺是指因應不確定的決策情境所形成的隱約、無意識情緒判斷。經歷過這種情境後,直覺可能是相當準確的判斷。最佳直覺是對情緒線索的老練解析。
直覺必須依賴本能提供迅速的判斷,分析式決策搭配直覺往往可以讓效果更好。
雖然直覺可以幫助人們做更精準的分析決策,但中度或強烈的情緒往往會導致決策偏誤。還好,對想要改善決策流程的人來說,使用正確的心理工具可以偵察出情緒並加以管理,而這主要是透過EQ技巧的培養。
延伸閱讀
▶股票下跌怎麼辦?價值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給你的10條建議
▶有時好消息也無法挽救空頭市場!情感防衛機制影響投資人決策
▶長榮當年靠運費同盟削價競爭!從不定期船發展成全球龍頭的故事
▶千萬不要只因為信任就買進,也不要盲跟群眾!世界上最昂貴的5個字「這次不一樣」
▶大變局年,6大投資重點一次看
書籍簡介_交易心態原理:換掉你的賠錢腦,下單前必懂的投資心理學
交易心態原理:換掉你的賠錢腦,下單前必懂的投資心理學
作者:理察.彼得森( Richard L. Peterson)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2/07/06
作者簡介_理察.彼得森(Richard L. Peterson)
市場心理顧問公司的創辦人與執行合夥人,《行為財務學期刊》的副編輯,精神科醫師,也是職業操盤手。曾研發「金錢與投資人格測試」等五套心理測試產品,如今正在開發管理投資組合的市場分析軟體與創新的投資策略。
他很清楚潛意識中的偏差對投資決策造成的負面影響。他在《交易心態原理》詳盡說明了多數投資人犯的「先天性」錯誤,並分享克服這些障礙與改善投資決策技巧的簡單方法。他在德州大學取得醫學學位,在舊金山灣區完成精神醫學訓練,並在史丹佛大學修習神經經濟學的研究所課程。
著作散見於諸多出版品中,包括《心理與金融市場期刊》及《風險管理:現代觀點》。另著有《市場心理學》(MarketPsych)、《交易情緒》(Trading on Sentiment)。
譯者簡介_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譯作包括《啟動你的韌性開關》、《新創社群之道》、《貝佐斯新傳》、《加密貨幣之王》、《懲罰貧窮》、《盲視效應》、《極度專注力》、《挺身而進》、《恆毅力》、《拖延心理學》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