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自學網
  • Smart自學網 財經好讀 股票:ETF獲利術 ETF的收益平準金是什麼?報稅季要課稅嗎?3分鐘了解收益平準金怎麼來-Smart智富ETF研究室
    股票 > ETF獲利術

    ETF的收益平準金是什麼?報稅季要課稅嗎?3分鐘了解收益平準金怎麼來-Smart智富ETF研究室

    撰文者:謝宜孝 更新時間:2024-05-08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收益平準金是什麼?
    收益平準金如何穩定配息?
    收益平準金的4大原則
    收益平準金會被課稅嗎?
    收益平準金4大重點

    近年來ETF投資熱潮方興未艾,又以高股息ETF最受國內投資人鍾愛,從日益增加的受益人數及不斷成長的基金規模上都能可見一斑。但隨著高股息ETF數量愈來愈多,在配息上也出現許多亂象,才讓收益平準金再次受到關注。

    收益平準金是什麼?

    「收益平準金」是ETF配息來源中的一個項目,是由投資人一部分比率的資金所組成,供日後配息有需要時使用;而ETF配息當中來自於收益平準金的部分,相當於是從投資人自己的本金所配出。

    收益平準金如何穩定配息?

    收益平準金最大作用在於防止股息遭稀釋、穩定配息!

    基金規模(元)=每單位基金淨值(元)x發行單位數(股)

    而股息遭到稀釋的原因,就在於基金規模在短時間內快速膨脹所導致,而ETF發行單位數是影響基金規模最常見的因素。當市場出現大量資金進行申購時,ETF就得發行更多的單位數來因應,因此就會造成短期間規模迅速膨脹。

    假如有1檔ETF當次配息總額有1,000萬元,待分配給1,000萬個發行單位,相當於每單位能配到1元現金股利;但當發生規模膨脹、發行單位數大增至2,000萬個時,變成原先的1,000萬元要分配給2,000萬個單位,每單位就只能拿到0.5元現金股利。簡單來說,在股息總額不變、分母增加的情況下,股息就會被稀釋!這也是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過去首次配息時遇到的問題。

    而在有收益平準金的情況下,ETF會啟動收益平準金來穩定配息。假設配息總金額同樣為1,000萬元,而收益平準金動用金額為1,000萬元,則當次配息總額就來到2,000萬元,相當於每單位依舊能配發1元現金股利(=2,000萬元/2,000萬個單位數)、配息維持基金規模膨脹前的發放水準,進而發揮穩定配息的效果。

    收益平準金的4大原則

    雖然收益平準金立意良善,但並非能隨意動用,且為杜絕市場的配息亂象,金管會已祭出相關規範,主要內容如下:

    原則1:配息原則

    ETF實際配息率不得高於所追蹤指數的配息率,例如追蹤指數的配息率為3%,那ETF實際配息率就不得超出3%。

    原則2:動用時機

    啟動收益平準金必須同時符合2條件:第1個是「配息率要低於參考配息率」;第2個「是一段期間的淨申購達一定比率、有可能出現配息稀釋」的情況,也就是有配息稀釋的可能性時才能動用。

    原則3:使用上限

    倘若ETF滿足收益平準金的「動用時機」標準後,動用收益平準金配息並非無上限,得以「帳列平準金占所有可分配收益的比率」作為使用上限。

    原則4:分配順序

    金管會已規定,ETF在最終的配息公告上必須清楚揭露「股利」、「利息」、「收益平準金」、「資本利得」和「其他」這5項配息來源占比。且有收益平準金的ETF必須優先分配股利、債息及資本利得等科目,後續若仍達收益平準金啟動標準時(第2點情況),才能夠使用收益平準金配息。

    收益平準金會被課稅嗎?

    收益平準金源自投資人的本金,故不會納入個人所得,也沒有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問題。

    依現行規定,二代健保的課稅門檻為「單筆現金股利」達新台幣2萬元(含)時,就有機會被課徵2.11%作為補充保費。不過因為ETF配息來源非常多元,當中有些項目需要課稅、有些則不用,因此若想依ETF單次配息來計算需持有多少部位數,才會達到補充保費門檻時,就得以當次ETF的配息結構來計算較精準。詳細計算可參考「ETF配息補充保費怎麼算?」段落內容說明。

    收益平準金4大重點

    1.收益平準金由投資人「部分本金」所組成。
    2.收益平準金作用在於「穩定配息」。
    3.基金業者無法隨意動用收益平準金,必須遵循金管會制定的「4大原則」。
    4.收益平準金免課稅(不計入所得)、免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延伸閱讀
    5月報稅》投資荷包賺滿滿,「計稅方式」怎麼挑最划算?3關鍵助聰明節稅
    一看ETF募集傳單「年化配息9%」心動了?從「配息成分」擊破高股息ETF迷思
    台股長期趨勢向上!長線投資ETF能定期定額無腦買?股魚:得符合「這條件」

    如果您想收到更多理財訊息,您可以按此: 訂閱電子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