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於去年表現相對亮眼, 消費者亦重回鎂光燈下,然而最新公布2014年12月的零售銷售數據卻下降了0.9%,為2014年1月以來最大降幅,也意味著美國2014年整年的零售銷售僅增加4%,為2009年以來增幅最少的一年。
即使最新的零售銷售數據表現不佳,但市場依然對美國今年的消費潛力抱有信心,而我們的研究團隊也發現,經濟學者目前花較多時間在分析消費者的行為,而非分析哪一個原油製造商即將破產,希望透過此篇文章與大家分享我們的觀察結果。
長期的人口結構影響
甚於短期的油價波動
2014年下半年的油價崩盤是僅次於2008年∼2009年金融海嘯的最戲劇性變化。過去,油價有3年以上的時間,穩定於每桶100美元以上的價格,但卻出人意料在2014年出現大幅的價格波動,跌幅來到幾近50%。
依照經濟學基本的供需法則來看,頁岩油的開採大幅增加能源供給,但中東地區的政治干擾卻沒有減緩原油的產出,再加上中國經濟放緩,日本、巴西及歐洲的經濟衰退,都造成原油需求疲軟,但OPEC(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仍於感恩節後宣布不減產,因而引發油價崩盤。
然而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投資人似乎都沉溺於低油價的好消息,並相當關注聯準會(Fed)的一舉一動,但我們認為投資人不應太過聚焦於這些消息上。在能源供需近乎平衡的狀態下,近期油價下跌並不會維持太久。短期內價格或許因存量過多而變化較大,但當我們將多餘的油料用盡,生產成本與長期供需問題的核心點就會浮現。
民間消費約占美國GDP的70%,因此在美國經濟穩定復甦前進的時候,我們認為應該要將焦點轉回到3億2,000萬的美國民眾身上。研究團隊花了點時間研究消費者近期的消費狀態,發現時薪或許會增加,但是一個人口結構老化的社會,將會阻礙就業率的增長。長期的人口結構比短期的油價波動更為重要,油價隨時都能發生波動變化,但人口結構短期間卻無法輕易改變。
消費力往往因收入增加而增長,消費者通常是以現有的儲蓄做消費規畫。在1984年∼2004年這20年間,消費者往往入不敷出,主因是消費者運用他們微薄的收入,進行金融槓桿活動,以貸款、舉債來獲得額外的現金或額度,然後再進行消費。
事實上,更多的貸款與通膨美化了消費者財務其實已經相當艱困的事實。在金融風暴過後,美國民眾開始了解節約的重要,而美國收入增長遲緩,所導致的消費增長緩慢真相才逐漸浮出檯面。
事實上,時薪與就業率的增速已持續疲軟多時,過去10年,薪資與就業的增長都低於平均,疲弱的時薪增長背後的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增加的薪資被較多的工作人口所稀釋。
如前述所提,人口老化的社會結構對美國長遠的經濟增長動能影響更劇。人口增加往往與整體經濟活動及就業增長有相當關聯性,如果人口沒有增加,就很難讓GDP增加,尤其是消費力的增加。不幸的是,美國近年來的人口增加速度持續降低,也因此限制了就業的增長率。潛在的勞動力短缺進而刺激時薪增加,或許是薪資得以增加的因素,而勞動力短缺則可以抵銷由於人口減少而引發的疲弱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