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舒適圈」是什麼?跳出舒適圈利大於弊?破解3直覺謬誤,正確解讀舒適圈

撰文者:我是文案 更新時間:2023-04-26 瀏覽數:5,026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身在職場,不免俗的一定會獲得各式各樣的學習發展資訊與職涯理論,而「跳出舒適圈」肯定是近年來聲量最大、也被最多人認同與實踐的說法;但是在這同時,也有人打趣說:「老闆要你跳出舒適圈,是為了讓他自己能夠繼續待在舒適圈內。」言下之意是舒適圈理論只是個用來操弄職場工作者、迷惑促使大家在工作中投入更多心力賣命的假議題。

這麼說來,事實到底是如何?當自己好端端的待在舒適圈裡,「跳出舒適圈」是該跳還是不該跳?


追根究底,是我們對「舒適圈」3個字意義的直覺解讀加上邏輯謬誤,讓人們對舒適圈產生了錯誤的認知:

直覺一

舒適圈裡就一定很舒服。

直覺二

跳出舒適圈代表一定會感受到不舒服的狀況。

直覺三

如果我現在不舒服,就代表我有跳出舒適圈,代表自己好棒棒。

因為「舒適圈」3個字太過直白,所以也讓人在按其行事時,反而沒有深入思考其中代表的涵意與目標作為,也因此出現了諸如建議他人「待在舒適圈、擴大舒適圈」的說法,推崇把跨出舒適圈的痛苦轉換成嘗試新事物的趣味心態,來增加自己在職場的競爭力——立意雖善,卻讓更多人誤解了跳出舒適圈的真正目標並非舒適與否,而是在於迎接未知、增加競爭力。

就像我與友人討論到「老闆要你跳出舒適圈,是為了讓他自己能夠繼續待在舒適圈內。」這句話時他反而認為:員工跳出舒適圈只會一直出錯,這樣老闆才不會舒服!

舒適圈(Comfort Zone)一說,在維基百科的定義中是指「一個人所處的一種環境的狀態,和習慣的行動,人會在這種安樂窩的狀態中感到舒適並且缺乏危機感。」簡單來說,舒適圈強調的是這個人以慣性選擇的環境或行動,而非他自己產生的情緒。

雖然舒適的情緒是因為處在該環境中而產生,卻也並不代表處在習慣的環境裡面一定會感到舒適。偏偏因為字義的直覺解讀,讓許多人認為只要自己感受到不舒適(例如:加班、增加工作量、配合主管要求不斷調整方案等),就等於有做到「跳出舒適圈」這樣的成長行為,而等到發現自己的「不舒適」只起到為老闆做牛做馬的作用,自己沒有獲得成長時,就會開始懷疑跳出舒適圈是否應該。

我完全不同意不等價交換的職場風氣,但我認為正確的跳出舒適圈思維,還是可以讓人得到有效的成長與學習。我的結論是這樣的:在舒適圈裡,你依然可能感受到不舒適;但所謂舒適圈這個用法,或許更該正名為「非挑戰圈」。

臨時留下來加班處理雜務並非挑戰、負擔更多自己已經熟悉的工作也非挑戰、因為業務手腕嫻熟而必須時時負責應酬客戶當然絕非挑戰——這些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但並不等於你已經跳出了舒適圈。

不過如果前提不同,我們依然能將這些事物當作幫助自己成長的經歷:覺得長時間的集中力不夠而決定加班、負擔未知的新工作、自告奮勇接待客戶磨練應對技巧,就屬於跳出舒適圈的行動。

最後,認知到舒適圈對自己來說代表什麼之後,才真正是選擇的開始。你可以理性的選擇待在舒適圈、也可以跳出舒適圈,不再為各有目的的話術所迷惑。

而我則將為你的理解而恭賀一聲、祝你選擇的道路光輝而成功。

本文獲「方格子直送計畫」授權轉載,原文:說到舒適圈,你跳錯了!小心字詞歧義造成的成長陷阱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剛進新公司,別把「有問題就問」想得太簡單...打造好印象,先從「問對問題」開始
在公司動不動就爆氣,小心有理也變無理...職場專家:情商不足,會成為同事們的超大箭靶
確實讀懂主管的指示,才不會雞同鴨講白忙一場...說話術專家教你2習慣,提升職場溝通力

黃思齊(Sunny Huang),專業文字工作者,追求大眾品味與形式美感的共存與平衡。經營我是文案粉絲頁,分享文案人的筆記與碎念給所有黑眼圈的、搜索枯腸的、見縫插針的、懷才不遇的、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你我。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