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耶誕節安排好要吃大餐、參加交換禮物活動,或是要送給家人耶誕禮物了呢?年底消費放縱一下沒關係,但千萬不要在最後1個月大失血。
我們知道,想投資理財得先要有資金,大多數人的資金來源都是靠存下薪資,然而,儲蓄對於許多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網路上教人增加儲蓄的方式有很多種,譬如333存錢法、365存錢法、信封存錢法、零存整付存錢法等,將其簡單分類一下,大概就是「先把收入存一部分起來再消費」,或是「每天或每週固定存一小筆零錢,累積1年後就會有一筆金額較大的存款」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常聽到的說法是,專家會算給你聽,省下買1件衣服的錢1,000元,40年後可以變成1萬5,000元;省下1趟計程車的錢300元,40年後可以變成4,500元等。
或是換個說法:現在花掉1,000元買衣服,相當於花掉40年後的1萬5,000元。我之前的文章也舉過類似例子。
這個方式其實就是在為自己建立一種「消費內疚感」,藉由讓自己因每一筆消費而感到內疚,進而減少花費來達到省錢和存錢的目的,只是這樣的做法,難免會讓人生過得很辛苦。
靠「消費內疚感」儲蓄,恐將承受巨大壓力
我們賺錢,為的不該僅是讓自己有足夠的錢可以好好過退休生活,而是要將退休前的人生過得有價值。如果為了省錢而過著極節儉、甚至病態的生活,導致身體健康受到不良影響,是否本末倒置了呢?
與其用內疚的方式讓自己害怕消費而存錢,不如建立良好的消費意識,知道自己重視什麼,就可以允許自己在該方面有多一點的消費,對於不是很必要的部分,就盡量減少、甚至不要消費。
舉幾個例子,現在大家都有智慧型手機,但智慧型手機的功能已發展至一個瓶頸,當你要換手機的時候,是否有必要多花幾千元、甚至上萬元購買最高階的手機呢?
有人想要健身雕塑身材,繳幾萬元的費用找健身教練,但或許你需要的,只是一些簡單器材與持續運動的毅力。
有人覺得大創的東西便宜,每樣只要49元,看到有興趣的商品就買,花了上千元買了一堆,結果真正會拿出來用的沒有幾樣。
這些都是沒有建立好消費意識,常常以為東西買了、錢花了,就可以達到目的,譬如健身房、買書、報名學習課程等;但是,許多人付錢之後,卻很少去健身房運動,書櫃堆了一堆書都沒有看,抑或是課程聽完了,就當聽故事一樣過去了,沒有實際去實踐——其實很多人的錢都是這樣浪費掉的。
平衡消費與生活,過得健康開心也能成功儲蓄
為了避免陷入「消費內疚」的陷阱,我自己的方法是,使用預算規畫來控制消費,也就是依據過去的生活習慣,設定好飲食花費、娛樂花費、交通花費等,其他的就是要存下來投資的錢,只要消費總額還在預算內,就可以放心花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且不需要感到內疚。
其中,有一筆花費是我認為不應該省的,那就是三餐的費用。有些人為了省錢,會從吃的開始節省,本來1餐100元便當,變成1碗50元的乾麵,本來有澱粉、有肉、有菜等多種營養,省錢後卻只剩澱粉,有趣的是,有人還會因為省了餐費,所以決定要犒賞自己一下,吃完飯就買了60元手搖飲料。
建立消費意識,就是要清楚知道哪些是想要與必要,設定好每個月的消費預算,就不用每次買東西之前,都要經過一段內心的煎熬了。
本文獲「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授權轉載,原文:建立健康的消費意識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賺不多更要理財,靠4步驟從今天開始變有錢!「時薪購物法」不怕愈買愈失控
▶多少錢才算財富自由?吳淡如認為重點在「平衡」,加碼分享9個富有特質
▶單親媽媽養6歲兒,靠拚勁存下2間房!撐過艱苦生活,開始嘗到理財的甜美果實
小檔案_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
雨果以過去17年的生活理財經驗,分享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理財與投資觀點,希望透過分享與討論的方式與各位共同建立一個正確且可行的理財退休計畫。本文內容會包含股市投資、保險規劃、理財觀念、與商業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