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視2018!ETF大變革!

ETF教父劉宗聖暢談市場發展,將客製投資組合

2017.12.01

預視2018!ETF大變革!

ETF教父劉宗聖暢談市場發展,將客製投資組合

口述:劉宗聖、朱紀中

整理:賀先蕙

國內掛牌交易的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已達百檔、市場龍頭元大投信總經理劉宗聖指出,ETF市場將由過去競發新產品、拼成本,演變成競爭客製化投資組合的設計能力。台灣ETF市場蓬勃發展,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截至2017年9月底,有31檔新推出的ETF掛牌,國內掛牌ETF檔數首度突破百檔大關,產品類別包括債券、海外股票、外匯、大宗商品與特別股等。隨著市場競爭愈趨激烈,新年度ETF市場會如何發展?針對投資ETF的新趨勢,《Smart智富》月刊社長朱紀中特別與有「台灣ETF教父」之稱的劉宗聖,進行3次對談。以下為首次對談紀要:

ETF型態漸趨多元與豐富,投信將扮演關鍵角色

:

國內首檔ETF元大台灣50(0050)上市掛牌迄今14年,直到2017年9月底止,ETF市場已經從股、債、商品到外匯,4個類型都有了,多空操作也從正向1倍、2倍,到槓桿反向1倍,甚至連強調Smart Beta(智能選股)特色的ETF都已推出。單就產品型態,可以組成一個「4×4」的多元投資組合。展望2018年,投資人投資ETF將出現什麼樣的新樣貌?

:

坦白講,不同種類的產品會愈來愈多、參與者也會愈來愈多。有些業者可能在這個主升段(指ETF市場規模)會如雨後春筍般的進來,使得台灣整體ETF市場有更多參與者加入,當然也可能導致價格戰發生。不過,慢慢的,投資人也會在這個發散的過程裡,發現不曉得要買什麼樣的ETF,或者什麼樣的ETF較適合自己。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從地貌(landscape)和天際線(skyline),重新回頭去看台灣ETF市場下個世代或下個階段的發展。我們講的「天際線」就是ETF的品項、市場和規模。現在你看到的市場天際線非常蓬勃。但我們更重視整個「地貌」,地貌代表的是ETF客戶結構。如果「地貌」沒有改變,天際線一直發展下去,它就會變成一個「零和遊戲」。

:

變成「零和遊戲」?你的意思是資金只在各家投信間因為發行新商品而跟著流轉,總體資金沒有增加?

:

對!如果客戶結構沒有改變,你就只能在原來的基礎上一直增加供給。我們發覺,如果客戶結構要改變,投信公司第1個要做的就是不能再以產品驅動,也就是不能「先做產品、再來行銷」。應該翻轉過來,變成「先有客戶、先了解客戶需求、再來做產品」。以前,這很難做到,為什麼?因為以前ETF種類不齊全,如何為投資人提供解決方案?但現在ETF型態已經有「4×4」這麼多。我覺得,這時作為ETF的發行商就應該要試著「收斂」。

:

何謂「收斂」?過去ETF發行公司都在比賽哪一家能快速發展出新型態的商品,這樣的競爭方式將會改變嗎?

:

我們(指元大投信)未來將更著重整個「地貌」的改造。過去ETF很多時候是企業對企業、再對消費者(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ustomer,簡稱B2B2C),因為投信不能直接銷售,中間須透過券商,消費者跟「我」這個賣方,是有一段距離的。所謂地貌的改造就是要把B2B2C,先轉變成企業對消費者(B2C)。可是,因為B2C還是產品推動的概念,我們最終希望是再把B2C變成C2B(消費者參與的商業模式)。

:

你的意思是引導客戶的需求,讓客戶直接參與新產品的設計?

:

是的!其實2017年我們已經用類似模式推出新產品。

:

可以舉個明確例子嗎?

:

例如很多金融機構告訴我們,他們希望能有「低波動、高股息」的ETF商品,我們就量身訂製這樣類型的產品給他們。我們希望接下來更多發展「消費者參與的商業模式」,最後甚至收斂到C2C(個人對個人的消費模式),C2C就是變成客群導向(圖1)。現在有很多投資者儼然是意見領袖;又或者像所謂的機器人理財,客戶可透過既有的工具或一些模擬,自己創造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投資組合,等於是自己當基金經理人。
這種開放式的平台有幾個重要因子,第1是資產類別要夠充分。接下來,就要去重新定義原來我們賦予ETF的基本原則,要能夠「化被動為主動」,除了設計ETF新產品,還要協助市場發展,給投資人一個「投資組合」、「資產配置」以及「風險管理」的觀念。換句話說,將來投資人可以按照資產配置的需要,用ETF去做出任何自己想要的投資組合。